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京味文学第三代:泛媒介场中的20世纪90年代北京文学

京味文学第三代:泛媒介场中的20世纪90年代北京文学

京味文学第三代:泛媒介场中的20世纪90年代北京文学

定 价:¥24.00

作 者: 王一川主编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乡土文学 文学研究 北京市 当代

ISBN: 9787301106129 出版时间: 2006-05-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92 字数:  

内容简介

1982年2月中旬的一天,我第一次离开四川来到未名湖畔的北京大学读研究生。记得初到北京的那一天刚下过一场雪,感觉有些冷,但我的心里却怀揣着惊喜、热望和紧张:北京,北大,我终于来了!从那时起到今天,一晃已过了23年整,我目前生命中的整整一半是属于北京城的。 凭这一点我就算北京人或半个北京人么?算,又不算。户口簿、身份证、工作证及其他身份证件,都在一一证实着我的北京居民身份。对那些来自五湖四海到京城求学的学子们,我尤其当然就是北京的。但这表述又能说明什么呢?我确实是北京海淀区的居民,但我又确实携带着北京以外的某些东西,例如我这四川人的外省籍贯、我的川腔普通话。我在北京,但又不全在;我不全在,但又在着。我可能充其量只能算北京城的外来者,或外来者眼中的北京人。是外来的北京居者,北京居者中的外来客。是又不是的北京人,不是又是的北京人。我这岂不是陷入了所谓的"认同的困窘''?我还是北京人么?或许,我不过就是一个北京的人或在北京的人罢了?你呆在北京,"混在北京",这就是了。至于是否是正宗北京人,另说。另说在很多时候不失为不是办法的办法。不管怎么讲,要紧的是,像我这样的在北京的人,在如今越来越充满流动感的北京城,可谓越来越多啦!这样说来,北京其城其人还是从前那样子的么?还是我们印象或想象中的那般模样么? ……

作者简介

  王一川,四川沐川人,1959年2月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在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先后取得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赴牛津大学、多伦多大学和哈佛大学访学。近年主要研究文艺美学、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著有《意义的瞬间生成》、《语言乌托邦》、《中国现代卡里斯马典型》、《修辞论美学》、《中国形象诗学》、《张艺谋神话的终结》、《汉语形象美学引论》、《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文学理论》等;主编美学与文学理论教材多部。

图书目录

引 子
第一章 京昧文学及其演变
 一 关于京味文学
 二 京味文学的含义与特质
 三 京味文学的要素和特征
 四 京味文学的演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泛媒介场中的京味文学第三代
 一 媒介、媒介场与京味文学
 二 泛媒介场中的京味文学第三代
 三 借影视而兴的京味文学第三代
 四 京味文学第三代的新动力与新特征
 五 反思文学与媒介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想象的革命——王朔与“王朔主义”
 一 想象的革命者——王朔的红小兵身份
 二 在语言中继续革命——王朔的成名动力及其策略
 三 新生存方式的表征——王朔的调侃式语言
 四 顽主:新人物范型——王朔的人物形象
 五 “王朔主义”——王朔与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的转型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后顽主与大众文化潮——冯小刚
 一 从业余编剧到大腕导演
 二 贺岁片与新京味的诞生
 三 北京爷与民间情性
 四 媒介力量:冯氏贺岁片的变迁史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平民的幸福与限度——刘恒与《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一 苦难叙事与民间韧性
 二 作为“贫嘴”的语言
 三 京味生活艺术
 四 张大民“幸福”批判
 五 电视剧改编
 六 刘恒的创作与时代精神的变迁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死亡与再生的神话——泛媒介场中的王小波
 一 在报刊争论中崛起
 二 在网络写作中被模仿
 三 最后一波:王小波的情书
 四 在知识精英中不再沉默
 五 民间智性:趣味与京味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德性民间与京味余欢
结语:终结还是换味?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