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虎門掛帆狂啸渡滄溟,虎氣腾腾劍底生。萬里水浮天地影,一門山裂海濤聲。未來風雨旌旗動,欲上魚龍鼓角驚。扼守最難形勝險,悶誰鞭石作長城?作者簡介:潘飛聲(1858—1934),字蘭史,號劍士,廣東番禺人。出身名門望族。其先輩以詩詞名重粤東。潘氏夙承家學,能詩詞,善書畫。少負才氣,聲名速播。卅歲時,受聘德國柏林大學,於東方學院講授漢文學,歷時三載,其間寫下不少旅歐著作。史稱潘氏歐洲講學、海外紀遊,為中國肇始開端第一人。歸國後,在香港任《華字日報》、《粤報》主筆,針砭時政,頗具影響。居港十餘年間,與康有為、梁啟超、黄遵憲、鄭觀應、丘逢甲諸“詩界革命”名家。交往甚密,情誼深篤。辛亥革命後,長居上海。潘氏詩詞文飲譽生前,有《說劍堂全集》停之後世。潘氏被譽為“香海詩壇盟主”。其詩風以“奇氣”著稱。潘氏為“南社”中堅。劍士潘飛聲、劍華俞鍔、君劍傅屯良、鈍劍高天梅,其號均有“劍”字,世稱“南社四劍”。詩意簡註:潘飛聲生逢國運多艱、金甌碎缺的悲涼年代。面對內憂外患,國運颓喪,詩人有感報國無門、有志難伸,唯將憂時傷世情懷寄託入詩。故其詩篇,多有山河依舊、物是人非的黍離之悲。虎門,位於廣東東莞西南,珠江入海處。林則徐曾在此銷煙。鴉片戰爭期間,虎門炮臺多次重挫英國侵略軍,而名將陳連陞、關天培及軍民則在此壯烈殉國。甚具愛國情懷的潘飛单路過虎門時,撫今追昔,寫就此詩。詩人先形象描繪出遇虎门的情景:風帆高褂,海風咆吼,聲如山裂。随後詩人點出在此要塞,只要嚴加佈防,力拒外侮,定能築起固若金湯的萬里長城。最後,詩人提出“問誰”句,當指中華民族的愛國軍民。潘氏常以劍入詩,借劍抒情,如此詩中“虎氯腾腾劍底生”。故丘逢甲讚潘氏“手收劍氣入詩卷”,因而“直開前古不到境,筆力横绝東西球”。P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