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以明清之际,即天启元年(1621)至康熙六十年(1721)时期约一百年间产生,刊刻的拟话本小说集作为研究对象.由于"拟话本"名称的晚出与歧义,为拟话本研究带来许多困难.本书在文献基础上,首先就拟话本的界定问题进行了讨论,力图通过对拟话本的历时性描述,客观地把握几个基本的文本特征,并在第一章对拟话本数百年来的研究状况作了一个扫描。第二章讨论了拟活话本小说兴起的历史氛围,认为拟话本之所以在明末迅速达到兴盛,除了文学语境及物质条件(如纸张、印刷、出版等的发达)第三章则开始了对历史状态下的衍变进行较为详细的讨论,在概述拟话本的基本体制特征后,将拟话本小说分为三个时期,研究各个时期卷目,入话头回,篇尾的衍变情况,指出拟话本在其体制形成伊始,就一直处于逐渐的衍变进行较为详细的讨论,在概述拟话本的基本体制特征后,将拟话本小说分为三个时期,研究各个时期卷目,入话头回,篇尾的衍变之中,其体制变化极为灵活。第四章是一个叙一学方面的分析,重点讨论了拟话本的叙述主体与叙事特点。第五章尝试引入社会学理论中“卡里斯马”形象的概念来分析人物色色的文化意义。就拟话本中大量涌现的理想范型,主要是商人、女性角色的卡里斯马形象群作了分析,力图阐释这种理想人格的特点、成因及其背后的文化意味。第六章就拟话本的价值主体、价值客体及价值中介进行的分析,求证拟话本批评的价值取向与读者接受的审美趣味的契合,应是通俗文学的一个标准。余论部分指出,鉴于拟话本是介于高雅文学(以诗文为主要文类,以受过较高教育的文人为接受对象)与大众俗文学(民间讲唱文学,以文盲或农村粗识文字者为主要接受对象)之间的一种文学类型,有其特殊的文化特点,如能作进一步研究,当可以挖掘出更多的文化蕴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