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庆山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版本的《红楼梦》,基本上都是由三部早期的《红楼梦》抄本演化而来,即1754年抄写的“甲戌本”、1759年抄写的“已卯本”及1760出版抄写的“庚辰本”三个早期版本,此后又有蒙府、戚序的中期抄本,以后又有杨、列、舒、郑、梦、程等晚期抄本,由程伟元、高鹗整理改编的“程甲本”、“程乙本”则是最晚的。不同版本之间互有不同,又相互补充。此后,又有许多学者根据以上各个版本为底本,整理发行《红楼梦》,致使不同版本《红楼梦》之间的文句互异现象越来越大,常常使读者“目迷五色”。在普通读者看来,不同版本《红楼梦》之间的差别是微小的,但要分清哪一本、哪一句、甚至哪一字是出自或更接近于原著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它要求工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红学基础,而且在文化素养、文学造诣、文艺审美力等方面都要有广博的知识,而每一个句词的考证,都要经得起众多专家、学者的推敲和论证。比如校本多出来的文字,是底本的脱漏,还是校本的增饰?所谓异文,是底本的修改,还是校本的润色?这其中的“复杂”和“麻烦”性,更是一言难尽。仅此一项工作,就花去了郑庆山近二十年的时间。搞清《红楼梦》各版本之间的关系后,1993年,郑庆山开始着手校勘新版《红楼梦》。在他之前,已有像俞平伯、汪原放等专家、学者校勘过《红楼梦》,汪原放只是以“程乙本”为底本进行校点。俞平伯虽以5个抄本进行校点,但以“戚序本”为底本,但都不够理想。后来校点出版的众多版本的《红楼梦》,在不同版本之间的异文进行取舍时,多以文学、艺术性为标准,很少有人去考证它们的真伪、出处。郑庆山则以最早的三抄本为底本,用现存所有其他抄本为参校本,采取存真、从同、择善的标准进行校点,这样,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他校点的《红楼梦》更接近作者原著。此项工作,又花去了他10年的时间。郑庆山是个“红痴”,这个“痴”更多的则是代表了他对工作、对社会、对历史认真负责的态度。为了勘校《红楼梦》,他特意到北京大学进修校勘学。并有计划地学习了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方言、古书句读等书籍。校点《红楼梦》之初,他每个字、每句话都要和10余个版本的《红楼梦》相互对照、比较,不同之处再进行考证,仅此一项就花去了他3年的时间。他的工作很少有人理解,但他周围的朋友、家人都给了他巨大的支持。他的做大学教师的大儿子一直是他最坚定的支持者和助手。在工作之余,从美学角度研究《红楼梦》“脂批”并编校一本《红楼梦脂评辑校》.本书由郑红枫,郑庆山辑校,对《红楼梦》清代各抄本的脂砚斋和畸批语的辑录和校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