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教材高职高专教材中华诗教与人文素养

中华诗教与人文素养

中华诗教与人文素养

定 价:¥20.00

作 者: 孔汝煌编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308038263 出版时间: 2004-08-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字数:  

内容简介

  《中华诗教与人文素养》一书从编写目标看,完全服务于《意见》在论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时指出的“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要求。可以认为,该书的出版,是为建设我们民族精神家园这一崇高工程添砖加瓦。从本书编写内容看,也极为符合《意见》指出的“四个做起”,即“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从本书引导赏析和指导习作相结合的编写特点看,与《意见》在论述“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时提到的“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注重课堂教育,更要重视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相一致。尤其是提倡、指导校园诗词创作是诗教贯彻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的最佳途径。从本书所倡导的当代大诗教观从而使新、旧诗相融合的编写体系看,也与《意见》指出的“既要体现优良传统,又要反映时代特点,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原则相吻合。这种吻合和谐调根源于中华诗词和中华诗教当之无愧地是先进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先天品格,也体现了本书编著者严肃认真、孜孜探求的学术品格。从本书普及与提高、常识与学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编写思想看,这本诗教教材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不仅适宜于作为大学生的诗教教材,高中学生也能看懂,用作其他年龄段的诗教入门教材也颇适合,我想,即使对文科类的本科生乃至研究生也有参考价值,其中的校园诗教经验和理论归纳各讲则对诗教工作者有很好的交流价值。

作者简介

暂缺《中华诗教与人文素养》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诗与人文素养
第一讲 中华诗教
一、中华诗教的历史传统与当代振兴
儒家诗教新诗教毛泽东诗教当代诗教
二、振兴中华诗教的现实意义
诗教铸造精神品格诗教培育创新能力诗教弘扬爱旧主义诗教是人类文明的共识
第二讲 诗与智慧
一、诗是原创性文化艺术
诗是人类的母语艺术起源于诗
二、诗性思维及其特点
诗性思维诗性思维的原创性
三、诗性直觉与诗歌创作
诗性直觉与想象力诗性直觉与诗创作
四、诗性智慧与科学创造
诗性智慧及其开拓诗与科学共有一个智力空间
第三讲 诗与审美(一)
一、诗与美育
诗恋美,美恋诗诗教与美育
二、诗的音乐美
诗语言的整齐美诗语言的抑扬美诗语言的回环美新诗语言的音乐美
三、诗的意象美
意象美意境美
第四讲 诗与审美(二)
一、诗的含蓄美
含蓄精练美比兴、象征美
二、诗的品味美
诗的滋味说诗味美种种
三、诗的风格美
诗的风格说诗的风格美种种
第五讲 诗与情操
一、诗对陶冶情操的独特作用
诗的“寓教于乐”说诗以情感人
二、中华诗词情操篇撷萃
爱国篇气节篇勤学篇
第六讲 校园诗教
一、文化要承传,诗教要先行
中华诗词浓缩文化经典中华诗词是科学的艺术中华诗词是至美的艺术
中华诗词是人文精神的摇篮中华诗词最讲究意境的创新
二、校园兴诗教,载体多元化
校园诗教第一课堂校园诗教第二课堂校园诗教第三课堂
第二章 诗的艺术
第七讲 诗歌的抒情艺术
一、以意胜的抒情方式一一直抒式
以情胜——写情型以理胜一一理趣型情理交融——情理型
二、以境胜的抒情方式——曲抒式
以形传神以神造形神形兼备
三、意与境浑成的抒情方式——合抒式
直觉型意象型
第八讲 诗歌的意象艺术
一、意象与近似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意象与物象的关系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二、意象的艺术特性和思维方式
写实型意象想象型意象营造意象的思维方式
三、意象的组合规律
直联式组合意联式组合想象式组合其他组合方式
第九讲 诗歌的语言艺术
一、古典诗词语言的整体特性
凝练性多义性跳跃性可感性音乐性
二、古典诗词语言的语法特点
错列省略名物句词类活用
三、当代中华诗词对古典诗词语言的扬弃
防止泥古,避免口号化明白晓畅和“大众化
第十讲 诗的修辞艺术
一、诗歌语言形象性修辞
赋(铺叙、铺排)比(比喻、比拟)兴(起兴、兴寄)
二、诗歌语言的生动性修辞
夸张
三、诗歌语言的多样性修辞
借代
四、诗歌语言的含蓄性修辞
用典
五、诗歌语言艺术性的其他常见修辞
映衬双关其他常见修辞
第十一讲 诗的结构艺术
一、起
明起暗起反起兴起
二、承
顺承补承
三、转
进一层转法退一步转法反转法
四、结
就题作结由题外作结
五、古风、词、曲的结构
古风词曲
第三章 古风、楹联和近体诗的鉴赏
第十二讲 诗体流变概说
一、诗的起源与原型诗歌
诗的起源二言、三言原型诗
二、四言诗的结集与流传
四言诗的结集——《诗经》四言诗的流传
三、由齐言诗向骚体杂言诗的衍化
骚体杂言诗一《楚辞》《楚辞》的影响
四、选诗以配乐的乐府歌辞
两汉乐府诗汉乐府的流变
五、自然音节为主的古体诗
五言、七言古体诗古体诗的特点和流传
六、齐言体的格律诗——近体诗
永明体近体诗及其流传
七、非齐言体格律诗——词、曲
词的产生及流变散曲产生及其内涵
第十三讲 四言与杂言诗选赏
一、四言诗选赏
《诗经》及其名篇选赏曹操四言诗选赏
二、杂言诗选赏
屈原及其代表作浅赏李白的杂言诗浅赏
第十四讲 五言、七言古诗和乐府选赏
一、五言古诗选赏
《古诗十九首》浅赏曹植的五言古诗选赏陶渊明的五言古诗选赏
二、七言古诗选赏
曹丕的七言古诗选赏鲍照的七言古诗选赏
三、乐府诗选赏
两汉乐府选赏南北朝乐府选赏唐代新乐府选赏
第十五讲 平仄、声律和对偶
一、平仄
平仄的概念古今平仄的错位用普通话识别中古平仄
二、声律
诗句的节奏单位及结构节奏点及其位置
三、对偶
对偶的基本要求词性的传统分类对偶应用实例
第十六讲 联律基础与对联选赏
一、对联格律基础
概说单节联联律简说多句单节联例说多节联联律举隅
二、名联选赏
……
第四章 词、曲心及现当代诗词和新诗的鉴赏
第五章 诗的承传、发展和教学
附录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