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神魔小说。作者通过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寄托了对社会一实的批判。其中孙悟空的形象更是我国古典小说不楞多得的艺术形象之一,它的叛逆性格和反抗精神,尤为广大读者所喜爱。《西游记》的语言以明代流行的南方官话为基础,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专家学者在翻译时昼保持原著的语方风格,并进行了再加工,使用权它更适合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西游记》所描写的唐僧取经故事,原型为唐代历史上的玄奘取经。对此,《旧唐书?方伎传》、《续高僧传》中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与《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两篇、《佛祖统纪》及玄奘自撰《还至于阗国进表》等典籍均有载记。而玄奘门徒慧立、彦惊作《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之尤详。玄奘取经故事在唐以后,很快进入传说,在民间传播。还为各类创作取材,加以发展。晚唐五代俗讲、壁画,宋金元院本、戏文、杂剧、说话等各类体裁中,均有专门描绘或敷演取经故事的作品,如院本《唐三藏》、戏文《陈光蕊江流和尚》、杂剧《西游记》《魏征斩龙》等。说话艺术中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平话》,更先后将取经故事推向新的阶段。据《永乐大典》存《西游记平话》佚文“梦斩泾河龙”、《朴通事谚解》存“车迟国斗圣”两段看,与吴本《西游记》相应文字近同;又《谚解》注文述及四众西行途中诸事,述及寻取经人及孙悟空出身、大闹天宫等,与吴本《西游记》情节框架亦同。完全可以说,《西游记平话》已具备了吴承恩《西游记》的基本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