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水浒全传(套装上下册)》,又名《荡寇志》。全书七十回,附“结子”一回,初刊于咸丰三年(1853年)。这是一部关于明末著名小说《水浒传》的续书,作者为俞万春。《水浒传》刊行后,封建官僚和文人士绅对于梁山泊英雄的行事和结局,看法多有不同,大略同情者有之,痛恨者亦有之。如明末遗民浙江乌程( 今吴兴)人陈忱,即颇为梁山英雄鸣不平,特撰《水浒后传》,让梁山英雄之余留及其后代复兴。金圣叹则相反,认为梁山起义者并非忠义,而属叛乱,并且他也不赞成招安,所以腰斩《水浒》,另撰卢俊义一梦作为结束。又有俞万春者,不仅赞同金圣叹的观点,而且“深嫉邪说之足以惑人,忠义、盗贼之不容不辨”,因“结成七十卷光明正大之书,名之日《荡寇志》”,以“尊王灭寇”为主旨,晓谕“天下后世”,“盗贼之终无不败,忠义之不容假借混朦”,从而使其“尊君亲上之心,油然而生矣”(以上引文见徐佩珂《序》)。所以,此书接金批本自第七十一回起,写梁山英雄被一一诛灭。书名日《荡寇志》,作者的立场与爱憎,已然十分显豁。此书的文学价值,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有如下评论:“书中造事行文,有时几欲摩前传之垒,采录景象,亦颇有施罗所未试者,在纠缠旧作之同类小说中,盖差为佼佼者矣。” 俞万春(1794~1849年),字仲华,号忽来道人,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清末诸生。少年颖悟,博览群书,精经史,通兵法,弓马娴熟。二十岁左右,随父到广东任所。道光十一年至十二年(1831~1832年),湘西、广东瑶民起义,其父奉命镇压,万春从征有功。后英人犯我,万春又献策军门,受赏于抚军刘玉坡。万春精岐黄之术,父死后在杭州一带行医,结庐于玉屏山下,常泛舟遨游于西湖之间,号“黄牛道人”。潜心医道,著书立说,晚年皈依道、释,卒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著有《骑射论》、《火器考》、《戚南塘纪效新书释》、《医学辨症》、《净土事相》,皆未镌,惟《荡寇志》得以传世。《荡寇志》始作于道光六年(1826年),迄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前后凡二十二年,直到咸丰元年(1851年),才由作者之子俞龙光修改润色后镌刻行世。咸丰三年(1853年),徐佩珂又于南京刊刻是书,卷首有忽来道人自题《荡寇志缘起》、古月老人《序》、陈奂《俞仲华先生荡寇志序》、徐佩珂《序》及人物像并赞,书名依古月老人意见改为《结水浒全传》,收有作者友人范金门和邵循伯的评语。本书即以徐佩珂所刻之南京刊本为底本整理校点,保留了古月老人等人的《序》、原书作者自题《荡寇志缘起》和人物像,删去评语。整理过程中,对原书明显的错讹径予改正,如在第一三三回中,将“邓忠弼”改成“邓宗弼”;避讳字则恢复本字。清末的一些习惯用字,某些容易引起误会或者容易造成歧义者,如半响(晌)、虚幌(晃)一枪、仍就(旧)等,将其改为括号内的用法规范的汉字;原书中用字前后不统一者,如著(着)、札(扎)、轮( 抡)、很很(狠狠)等,也将其改为括号内的用法规范的汉字。除上述情况外,一般不作改动。此外,由于本书是作为《水浒传》的续书存在的,所以,书中人物的姓名自有其一致性和延续性,故在整理过程中,将底本中的“徐凝”仍写作“徐宁”,将“冠胜”写作“关胜”,以便读者能更好地将人物对号入座。底本中由于作者粗疏而存在的前后矛盾之处,如第八十九回倒数第五自然段写青云山头领姚顺作为大头领狄雷的使者,本已被祝永清和陈丽卿斩首,但紧接着在下一段却又作为战将出现,并且写其是被斩于阵上: 诸如此类,整理本不作订改,以存其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