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常青的,理论是干瘪的。然而常青的艺术,却需要干瘪的理论去诠释,去解读,这也就是《红楼梦》所以能常说常新的原因。大凡一部伟大作品的产生,总是要伴随着一批在旁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的评论家的出现的。因为只有堪称伟大的作品,才能引起同时代人说三道四的兴趣。所以我们发现,从《红楼梦》还正在创作的时候起,也就是说曹雪芹还没有将《红楼梦》最后完成,就有人在评说《红楼》了,这就是以脂砚斋为代表的第一批"红学家"。当然,"红学"一词的出现,是从光绪年问有人说"我所治之'经',乃少一横三曲者也"开始的,但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于这个定义,而将实际上要早得多的"红学家"脂砚斋等人排除在外。从脂砚斋之后,红学家层出不穷,连"红学史"都有好几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