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是一本在我国最为著名的唐诗选集。编者名叫孙洙,别号蘅塘退士,江苏无锡人,是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的进士。当时,他在社会上的名气并不大,所以至今也找不到有关他生平事迹翔实一点的资料,但是他选编的这本《唐诗三百首》,确实使他名扬后世。唐代诗歌在我国诗歌史上最为辉煌灿烂。据记载,活跃在唐代诗坛上的诗人就有两千多位,传下来的诗篇多达五万首。为了人们阅读唐诗时方便,当时就有人编辑唐诗的选本,以后历朝历代唐诗的选本更是多得不可胜数。比较有名的如唐代元结编的《箧中集》、殷瑶编的《河岳英灵集》;宋代王安石编的《唐百家诗选》;金代元好问编的《唐诗鼓吹》;元代方回编的《瀛奎律髓》;明代的《唐诗品汇》;清代沈德潜编的《唐诗别载》……这些唐诗选本的编者在历史上都比孙洙的地位高、名气大,但是,他们编的唐诗选本都没有孙洙的《唐诗三百首》流传得那么广,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为什么孙洙《唐诗三百首》的编选会取得如此的成功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唐诗三百首》的编选宗旨确定得好。在书的前言中,孙洙明确谈到,这本书的读者对象是青少年。他说,这是一本为世俗青少年编的家塾读本,目的是让孩子们从小学习背诵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直到老年还能牢牢记住,达到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目的。有了这样一个编选宗旨,选录唐诗时,标准自然就十分明确。孙洙在书的前言中表明,一定要挑选唐诗中的精品,要挑选传世之作,要挑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诗篇,以适应青少年的接受能力和学习需要。有了这样的编选标准,就避免了前人在选唐诗时以个人好恶随意取舍作品的偏颇。对于前人编选唐诗的偏颇,清人纪晓岚曾有一段切中要害的评议:“元结尚古淡,《箧中集》所录皆古淡;令狐楚尚富赡,《御览诗》所录皆富赡;方回尚生拗,《瀛奎律髓》所录即多生拗之篇;元好问尚高华,《唐诗鼓吹》所录即多高华之制。盖求诗于唐,如求材于山海,随皆取给,而所取之当否,则如影随形,各有其人之学识。自明以来,诗派屡变,论唐诗者亦屡变,各持偏见,未协中声。”(《御选唐诗》)而孙洙编《唐诗三百首》,则没有这些弊端。所以,朱自清称赞《唐诗三百首》所选作品“差不多都是经过一千多年淘汰的名作,差不多都是历代公认的好诗。”因此,“流行最广,从前是家舷户诵的书,现在也还是相当普遍的书。”(《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第二,《唐诗三百首》在选录诗人诗作时,既注意突出重点,又注意反映全貌,做到了点面结合、筛选适当。《唐诗三百首》共选录唐代七十七位诗人的三百一十首作品。入选诗人诗作数量之少,可以说到了极限。但就在这个极限之内,编者仍然能使唐代诗坛轮廓清晰、名家耀眼。具体来看,编者对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的诗人诗作全照顾到了。初唐选了八位诗人,盛唐、中唐、晚唐各选二十多位诗人的佳作。从这种比较均衡的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到编者力求使这个唐诗选本反映唐代诗歌全貌的良苦用心。但同时,他也不忘突出唐代大家、名家的诗篇。杜甫的诗入选多达三十九首,其他诗人,李白二十九首,王维二十九首,孟浩然十五首,韦应物十二首,刘长卿十一首,李商隐二十四首,杜牧十首。以上几位名家的诗作加起来有一百六十九首之多,占全书诗作数量的一半以上。可见,编者既注意展示众多诗人的力作,又尽力突出诗坛大家的名作,点面结合得十分得当,这是《唐诗三百首》的又一个突出优点。第三,《唐诗三百首》所选诗篇体制比较完备,满足了初学写诗者练习写诗的需要。成了历代青年、少年、儿童写诗的摹本。唐诗除了内容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之外,在艺术形式上也十分精美。唐代以前,诗歌在体制上是不完备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诗坛上多是五言诗和乐府诗,到了唐代,讲究对偶修辞和平仄声律的格律诗才成熟起来。它定句、定字、定韵、对偶,讲究声律,在形式上具有匀称整齐的建筑美和声调上抑扬顿挫的音乐美。这种格律诗一出现以后,历代流传不废。孙洙在编选《唐诗三百首》时,注意选录各种体裁的唐诗,并加以认真分类编排。他打乱诗人诗作出现的时间顺序,以诗体为单元,将三百一十首作品分别编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七言乐府、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卷。这样编排的用意十分明显,那就是为初学者仿效、摹写、欣赏唐诗提供方便。这是《唐诗三百首》受到读者青睐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唐诗三百首》虽然有以上所说的种种优点,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受时代和旧的艺术观念的限制,《唐诗三百首》漏选了不该漏选的一些美轮美奂的作品。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及李白、杜甫、自居易反映民生疾苦的许多优秀诗篇。同时选了一些不该入选的作品,如张籍的《烈女操》等。但瑕不掩玉,总体上看,《唐诗三百首》至今仍是人们公认的最好的一个唐诗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