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第一章 拔起边陬之地
一 凤凰苗疆
二 军人门庭
三 寄居芷江
四 颖悟少年
五 校经求学
六 科举功成
第二章 探求改革之路
一 封闭求索
二 倡言武备
三 投笔从戎
四 著军制篇
第三章 襄办湖南新政
一 救急之见
二 江宁请械
三 筹议行轮
四 开通航运
五 奔走路矿
第四章 创设学堂报馆
一 请拨经费
二 求聘教习
三 招考学生
四 总理学堂
五 主持报馆
第五章 生死存亡之间
一 办南学会
二 文明排外
三 移风易俗
四 两派之争
五 受咎遭谤
六 步步相逼
七 性命从事
八 幸免一死
第六章 遭受革职之后
一 管束之下
二 西路办学
三 幸逢知遇
四 转注实业
五 务实沅州
第七章 解脱政治桎梏
一 醴陵建校
二 整顿治理
三 成功之路
四 边情外交
五 重新开复
第八章 重新步入政坛
一 随使出洋
二 暗中组党
三 化除畛域
四 参酌宪法
五 绸缪外交
六 奏劾王叶
七 粤汉路议
第九章 筹划东北善后
一 奉天入幕
二 东北善后
三 寻求利器
四 移民垦殖
第十章 从立宪到共和
一 奔走苏宁
二 清理财政
三 砬砬自守
四 造币总办
五 奉天盐运
六 策见三端
七 不忘湘事
八 翊赞共和
第十一章 置身民初政局
一 他派中人
二 出长财政
三 众矢之的
四 继续借款
五 热河都统
六 国务总理
第十二章 脱离官场政治
一 筹办煤油
二 离袁出京
三 宣慰湘西
四 决志退隐
第十三章 不能安于缄默
一 眷顾桑梓
二 奋力护矿
三 仍忧国事
四 阻止破裂
第十四章 希冀有裨时局
一 调停南北
二 期成和平
三 联邦政治
四 湖南制宪
第十五章 从事慈善救济
一 顺直救灾
二 筹赈五省
三 筹赈湖南
四 多方救助
五 慈善观念
第十六章 致力慈善教育
一 香山建院
二 独闯新路
三 创业维艰
四 走上发展
五 竭蹶支撑
六 慈教思想
第十七章 最后几年经历
一 改进教育
二 推广慈幼
三 奔赴国难
四 白发红颜
五 爪哇之行
六 逝世香港
后记
附录:熊希龄生平主要活动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