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小传梅兰芳,名澜,字畹华,又字浣华。原籍江苏泰州。1894年出生在北京李铁拐斜街一个家道中落的“梨园世家”。梅兰芳4岁丧父,15岁丧母,依靠伯父梅雨田操琴的收入生活。他幼年就担负起挑水、买菜、洗衣、做饭等家务劳动。梅兰芳8岁学戏,10岁第一次串演《长生殿·鹊桥密誓》中的织女。3年后,梅兰芳正式搭班“喜连成”,借台练戏。辛亥革命的浪潮对梅兰芳的艺术起了推动作用,梅兰芳陆续排演了《孽海波澜》、《宦海潮》、《一缕麻》、《邓霞姑》、《童女斩蛇》等提倡妇女解放、揭露官场黑暗、反对包办婚姻、破除迷信的时装戏。他又以大胆革新的精神,创造了舞台上从未出现过的古装新戏《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和《木兰从军》等。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行中国旦角评选,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和荀慧生被评为中国四大名旦。梅兰芳27岁以后,创作的新戏重点在文学作品和历史剧上。如《霸王别姬》、《洛神》、《西施》和《太真外传》是其中的四部古装戏,《凤还巢》是其中的一部喜剧。在旧社会,茶园式的戏馆里,几乎看不到外国人的踪迹。在一次旅京美籍教职员举办的联欢会上,梅兰芳被邀请演出《嫦娥奔月》,受到热烈欢迎。从此中国戏馆里有了外国观众。此后,梅兰芳的外事活动日渐频繁。他先后接待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瑞典王储夫妇——古斯塔夫六世阿道尔夫、美国电影明星范朋克、日本歌舞伎名演员守田勘弥、村田嘉久子等一批又一批国际友人。梅兰芳从25岁至40岁先后两次访问日本,并于1929年访问美国时曾两次被授予“文学博士”学位,1934年访问苏联,还先后访问了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波兰等国。从此,确立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世界三大表演体系。在世界表演体系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梅兰芳也被世界公认为“大师中的大师”。1931年9月18日,日本法西斯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引起梅兰芳极大的愤慨。他编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两出反抗外族侵略的戏,激励了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从此,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及创作思想由绚烂而归于清淡、由重形式而重内涵的升华阶段开始了。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开始向中国全面进攻。梅兰芳毅然绝然地蓄髭拒登舞台,誓死不为敌伪反动势力演出,表现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所敬仰。1945年,日本投降,梅兰芳闻讯欣喜若狂,立即剃须重登舞台。1949年,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梅兰芳拒绝了国民党政府的威逼利诱,拒不去台,留在上海迎接解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赴京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文代会,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同时也受到了人民的热烈欢迎。1952年,梅兰芳参加了抗美援朝赴朝慰问团。随宋庆龄、郭沫若等参加了维也纳第三届世界和平大会。1954年,梅兰芳出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中央文化部等单位为梅兰芳和周信芳举办了舞台生活五十周年的纪念活动;1956年,他第三次访问日本;1957年,国际舞蹈协会授予梅兰芳荣誉章;1959年,梅兰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梅兰芳先后当选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人大代表、政协常委、中朝、中日友协理事、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等职。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梅兰芳编演了最后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拍摄了最后一部电影《游园惊梦》。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突患心肌梗塞症在北京逝世,终年6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