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华北药厂用何炳林研究出的新390树脂,不但将链霉素纯化,还免掉了原来药厂所使用的剧毒试剂苯甲胺,使工作人员及车间人员不致中毒,同时简化了工艺流程。1975年用新390树脂代替原来的生产流程后,不但年利润提高了300多万元,还能出口创外汇。因而新390树脂的研制及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江西樟脑生产厂,长期拟用离子交换树脂作催化剂从莰烯生产樟脑,但均失败。后经使用何炳林制成的D001×7CC树脂,解决了这问题,同时产品达到出口标准,经济效益显著,从而获得天津市科技成果一等奖。何炳林的一位博士生在论文工作中提出了氢键吸附的概念,并在银杏叶活性物质提取的研究中得到了应用。现该项成果已实现产业化,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此,何炳林获得了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一等奖(1989年)和天津市科技成果一等奖(1992年)。这是教学、科研和生产三结合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伺炳林将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及吸附树脂的研究和应用扩展到生物医用材料和生物技术上,促进了多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发展了边缘科学技术,获得多项研究成果。例如:1.在大孔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体上引入不对称碳原子的基团,利用其对光学活性氨基酸对应体亲和力的差异,提出拆分D.L.氨基酸的新方法;2.H系列吸附树脂用于血液灌流及)争化血液,仅天津市与北京市的医院在80年代初用这种树脂就救活了百多名的重症服安眠药中毒患者,到90年代初,根据该树脂的销售量估计,在全国可治好一至两干名病人;3.NKA型树脂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既能吸附水溶性的结合胆红素,又能吸附脂溶性的非结合胆红素,用于从肝损伤患者腹水中除去胆红素,已用于临床,取得了很好的医疗效果;4.球形碳化吸附树脂用于人工肾,从血液中吸附肌酸酐及尿酸,效果很好,是活性炭无法比拟的,另外这种树脂还能作色谱固定相;5.系统性红斑狼疮系不治之症,以免疫吸附树脂对患者进行血液灌流,已证明能用于临床;6.用HA-1及HA-2吸附树脂进行血液灌流,同样可治疗尿毒症;7.用大孔吸附树脂作载体,将酶固定化,可将氨基酸拆分。以上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离子交换树脂与吸附树脂的内容。何炳林在科学研究中,一直坚持一定的研究方向,不断开拓,形成特色。在学风上,求实,创新,进取。他在国内外已发表科研论文约800篇,获专利约10项,科研与教学奖共30项。其中较重要的有:1987年离子交换树脂及新型吸附树脂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9年献身国防科学技术(获解放军国家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荣誉奖);1978年离子交换树脂(获6项科学大会奖);1979年新型大孔离子交换树脂(获天津市科技成果一等奖);1998年国家自然禾斗学基金重大项目“生物医用材料基础研究”(获国家教委一等奖);1997年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2000年高选择性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获科技部杜邦科技创新奖,排名第一);1983年选择性吸附树脂血液灌流装置治疗安眠药中毒(获天津市科技成果二等奖);1989年建立教学、科研与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新体系(获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奖)。何炳林院士自到南开大学任教以来,共培养600多名本科生,百多名硕士生,64名博士生及15名博士后。在南开大学工作时,何炳林院士曾多次去美国、日本、加拿大、前苏联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也曾与北京大学冯新德院士及武汉大学卓仁禧院士多次组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此外,他还有很多的社会学术兼职。他曾被选为1959年天津市劳模、1980年全国劳模及天津市特等劳模,1964年及1978年被选为三届及五届全国人大代表。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