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数量方法》是MBA的一门学位课程。这是一门重要的十分有用的课程,因为现代管理离不开数量方法。如果在管理工作中,一切都是“跟着感觉走”、“似乎”、“大概”、“差不多”,恐怕是不行的,到时候可能会“差得多”。有限资源要作最优配置,头绪繁多的事务要安排得井井有条,瞬息万变的市场要把握其脉搏,忙于日常工作又要总揽全局,就需要学好这门课程。当然不能说学好这门课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是不学这门课程乃是很大的缺陷,会有很大的遗憾。本课程的内容是经过反复挑选的。笔者多年来与MBA学生有深入广泛的接触,不但指导了众多的MBA研究生做学位论文,而且多次讲授这门课,对各章内容与编写方式作过反复推敲。由于可讲的内容很多,而给定的课时有限,经过反复挑选才选定这些内容而成书。在本书现有各章中,“线性规划”、“整数规划与目标规划”对于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效益、降低成本是十分有用的;“统筹法”对于制订计划、井井有条地安排复杂任务是非常有效的;“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能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诸多因素理清头绪,区分轻重主次;“系统综合与评价”和“决策技术”的作用则不言而喻。最后的“附录AMatlab简介与应用”则能方便这些数量方法(数学模型)的上机使用。这里对“投入产出分析”要特别说明。投入产出分析看似复杂深奥,其实浅显易懂,计算也不复杂,它可以被看成是线性规划甚至是线性代数的一个分支。它所用的数学工具不过是矩阵运算的初步——矩阵的加法、减法、乘法和矩阵的求逆。这些运算现在有许多成熟的计算机程序可以方便地调用。投入产出分析不但是一种数学方法,适用于宏观的和微观的社会经济系统,进行经济分析、制订经济计划,而且它很好地体现了系统思想。一个社会经济系统(国家、地区、企业)可以分成若干部门,各自进行生产和核算,既是独立进行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其投入关系和产出关系都是我中有你有他,你中有他有我,他中有我有你,错综复杂,似乎理不清、解不开、割不断。但是这样说,还只是停留在初始的模糊的定性分析阶段,几乎不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进一步要问: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的数量关系是多少?一个部门对其他各部门的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有多大?投入产出分析是目前回答这些问题的最好的数学工具。它可以使你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角度,去深刻认识社会经济系统。错综复杂的关系的确是解不开割不断的,但是并非理不清,而是可以分析和梳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在这个基础上,你就可以对它们进行积极的干预和有效的控制了。作者在选材时,充分考虑到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例如“预测技术”是管理工作中很重要的数量方法,但是它是《管理统计学》这门课程的一道“主菜”;所以本课程只能“忍痛割爱”了。因为“课程体系”也是一个系统,各门课程必须适当地分工与协调,不搞“重复建设”。在有些院校的课程体系中,没有本课程而有《运筹学》。这两门课程有很大的“交集”,但是并非等同。本课程的大部分内容在运筹学教材中都可以找到,但是本课程还有运筹学教材中通常没有的若干内容,例如,《运筹学》教材一般没有投入产出分析、系统综合与评价,尤其是没有如同本书之“绪论”这一章。根据教学双方多年的实践经验,这些内容是不可缺少的,缺少了是令人遗憾的。本书第1章绪论的内容相对于其余各章显得“与众不同”,没有多少数学的味道。但是这一章对于全书是很重要的,对于开展实际的管理工作也是很重要的。第1.1节是“MBA与系统工程”,这就有必要说说系统工程(SystemsEngineering,SE)与运筹学(OperationsResearch,OR)的关系。运筹学与系统工程这两门学科,在形成时间上有先后关系:运筹学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系统工程形成于50年代。在内容上则有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系统工程是运筹学的发展,运筹学方法是系统工程的主要方法。企业无论大小,都是一个系统。企业内部纵向的、横向的划分,是企业这个系统的不同层次和相互联系的各个子系统或分系统。企业与它的环境,组成更大的系统。我们在考虑各种问题、处理各种事务的时候,经常强调“系统性”。系统工程,则是各级各类系统的组织与管理的技术,是系统思想及其定量化方法的实际应用。如何研究系统呢?必须借助模型。模型是对系统的描述、模仿与抽象。数学模型是运用数学语言建立的系统模型,我们凭借它们对系统问题进行数量分析,制订优化方案。本书各章中的数学公式与图表,都是重要的数量方法与数学模型,它们都是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对系统所作的描述、模仿和抽象。按照系统工程原理去理解和运用它们(以及根据需要建立其他的数学模型),它们是可以互相联结、协同作战从而在组织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否则,孤立地看待这些数学公式和图表,就很零乱、很繁杂,还令人有顾此失彼的感觉。第1章讲述的系统概念与系统工程基本原理只是一个入门的初步,一个继续学习的向导。系统工程原理和管理的数量方法还在发展与前进中,应紧紧跟踪,而且,企业管理的经验可以为系统工程的发展与前进作出贡献——由MBA来作出贡献是很有可能的。MBA应该是“文武双全”的骁将:既擅长于定性研究,又擅长于定量研究;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和实际经验,能够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建议有兴趣的读者看看另一本书:《系统工程引论》,孙东川、林福永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两本书具有互补性。本课程在讲授上注重内容的准确性与应用性,使学习者能懂会用,而不注重于数学上的完备或优美(存在性、惟一性、收敛性的证明和推导等)。即便如此,这门课程还是常常受到文科出身的学员“难学”的抱怨,即便是理工科出身的学员,由于多年忙于事务工作而疏于数学计算也难免有些抱怨。教师也往往感到这门课“难教”。学习这门课程必须及时完成包括数学计算在内的作业,不少人觉得这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是,我们认为:没有这种“负担”,是学不好本课程或者管理统计学等课程的。好在实践证明:攻读MBA学位的学员都是不怕困难、甘愿承受这种负担的。现在有了多媒体,教学方便得多了;有了计算机与上网普及,再加上有了本书的“附录AMatlab简介与应用”,学习和运用也方便得多了。本书中若干*号的章节,相对其他内容而言,可能是难学一些,就作为选学选教的内容了。本书承蒙清华大学出版社垂青出版,谨向出版社及责任编辑陈仕云女士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的前几个讲义曾经在华南理工大学作为MBA研究生教材内部印刷多次,一边使用一边修订,逐步完善。在本书中,笔者编写第1、2、4、5、8、9章;杨立洪编写第3、6章以及附录,钟拥军编写第7章;杨立洪做了较多的校阅工作,他的研究生徐黄玮参与了附录的编写工作。还需指出:华南理工大学邝英强副教授、李存行博士,本书以前的讲义曾经与他们一起切磋过,而且他们曾经选作自己授课的教材。对他们提供的支持和帮助谨表示衷心的感谢!本课程可能至今还没有一本令人满意的教材。本教材虽然是在多次修订的讲义文本基础上编写的,而且使用效果不错,但是也不能说就是令人满意的,还有待于继续提高,通过教学实践继续修订。所以,希望同行及使用本教材的教学双方诸君能多多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前理事长、我国最著名的运筹学家许国志先生(1919-2001)生前积极呼吁“应该重视教材的编写”,他说:现在国内由于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导向,普遍重视发表专著而不重视编写教材和科普读物,我不大赞成,因为专著只是给少数人看的——不是“同行”一般是不看的,所谓“同行”,往往并不多,而教材是给很多人看的——教育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延续多少年,甚至不止是一代人,使千千万万的人受益;国外的许多名教授和科学家都很重视编写教材,尤其是在他们退休前后编写,把他们丰富的学识和宝贵的教学经验写进去,所以国外有许多经久不衰的好教材;好的科普读物是高水平的杰作,不是什么人都能写得出来的,非要名家大家不可,好的科普读物与好的教材是性质相同的。笔者有幸多次聆听过许先生的讲课与报告,例如,1980年暑假期间参加当时的五机部在北京举办的系统工程师资培训班学习时,许先生曾经亲自到班上讲授运筹学;在南京和广州工作期间,多次听过他的学术报告;因为开展系统工程学会工作,与许先生有过频繁的接触,向他请教学术上和工作上的许多问题;1998年暑假,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高级研讨班上,亲耳聆听了上面引述的许先生的这段讲话;可惜记忆不全,当时许先生列举了好几个不同学科的著名教材以及它们的编写者,现在记得不大确切了;但是,许先生的这一番要言大意却是一直铭记在心、经常宣传的,而且总想付诸实践,尽管不堪重任,但是总要努力为之。希望更多的人理解许先生的这番话语并且实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