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教材高职高专教材中药药理学(供中药等专业用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

中药药理学(供中药等专业用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

中药药理学(供中药等专业用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

定 价:¥21.00

作 者: 徐晓玉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丛编项: 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
标 签: 预防医学

ISBN: 9787117068246 出版时间: 2005-06-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28 字数:  

内容简介

  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的专业课之一,是介于传统中药学与现代药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由于中药学的理论体系来源于长期的临床实践,其实用性价值与临床密不可分,中药药理学的性质实际上属于临床药理学的范畴。根据卫生部教材办公室《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编写要求》、七院校教材编写委员会《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教材编写基本原则》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本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尽量贴近使用对象,以培养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实用型人才为目标。按照“基础理论够用、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的高职高专培养要求,以介绍药物的实用价值为重点。注重训练学生临床处方应用和指导患者用药的能力,以及中成药应用及开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本教材力求使编写内容更加切合现代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实际和中药新药开发的实用价值。在药物的分类上突破了传统模式,分为辨证治本、祛因治病、对症治标三类。在分节、分目、节目名称及内涵、药物的取舍及归属等方面,遵循的原则是“以传统功效应用为基础,以现代科学研究为依据”。汲取了学科前沿成熟的内容,重新进行了调整或界定,力求更加科学、清晰、适用和可靠。本教材力求将传统中医药优势与中药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使中药传统功效应用与现代药理作用相互呼应和阐释。全书始终贯穿“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下充分利用中药现代药理作用”的学术思想。从作为教材的基本功能和适应对象出发,书中药理作用的内容重点介绍结论性作用,略于研究过程和深刻机制的阐述。现代应用项下的内容,注重与药理作用相吻合,简略介绍该药的临床应用范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研究结果,以及单方或简方。

作者简介

暂缺《中药药理学(供中药等专业用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学科性质
第二节 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第三节 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 药性的现代研究
一、寒凉药的药理作用
二、温热药的药理作用
第二节 药味的现代认识
一、辛味药
二、甘味药
三、酸(涩)味药
四、苦味药
五、咸味药
六、淡味药
第三节 归经的现代意义
一、归经与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呈一定相关规律
二、归经是中药药理作用的体现部位
三、归经是中药对环核苷酸水平的不同影响
四、归经是受体与药物的特异性亲和能力的表现
第四节 中药的毒性作用
一、导致中药毒副作用的常见原因
二、避免中药中毒的环节
三、常见中药毒副作用
第三章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第一节 中药作用的综合性
第二节 中药作用的双向性
一、药物成分的相互拮抗
二、剂量大小的差异
三、机体的不同状态及反应
第三节 中药作用的机体依赖性
一、体内试验与体外试验的差别
二、生理状态与病理状态的差别
三、病理状态不同的差别
第四节 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相关性
第四章 中药的应用
第一节 炮制对中药生物活性的改变
一、传统炮制的目的
二、中药炮制的效果
第二节 中药配伍的科学性
一、药性“七情”配伍
二、传统配伍的目的
三、配伍的现代研究结果
第三节 药量对中药药效的影响
一、中药量效关系的现代研究
二、关于中药剂量的思考
第四节 中药新药药理毒理研究的基本要求
一、中药新药药理毒理研究的实验条件要求
二、中药新药主要药效学试验要求
三、中药新药一般药理试验要求
四、中药新药急性毒性试验要求
五、中药新药长期毒性试验要求
各论
第五章 辨证治本药
第一节 扶正药
一、益气药
黄芪
党参
二、壮阳药
鹿茸
淫羊藿
三、养血药
当归
四、滋阴药
生地黄
知母
第二节 解表药
一、散风寒药
麻黄
桂枝
防风
二、散风热药
金银花
柴胡
第三节 清热药
一、泻火热药
葛根
二、解热毒药
板蓝根
鱼腥草
三、除湿热药
黄芩
黄连
四、凉血热药
牛黄
牡丹皮
五、退虚热药
地骨皮
第四节 除湿药
一、祛风湿药
雷公藤
青风藤
防己
二、化湿浊药
厚朴
苍术
三、利水湿药
茯苓
猪苓
四、逐水饮药
甘遂
第五节 化痰药
桔梗
川贝母
第六节 祛寒药
一、祛中寒药
干姜
丁香
二、消阴翳药
吴茱萸
肉桂
第七节 理气药
一、畅中气药
陈皮
木香
二、疏肝气药
香附
第八节 活血药
一、通血脉药
川芎
丹参
银杏叶
二、散瘀滞药
水蛭
姜黄
三、消癥积药
莪术
第九节 平肝药
一、潜肝阳药
钩藤
天麻
二、息肝风药
地龙
白芍
第十节 固脱药
人参
第六章 祛因治病药
第一节 消食药
山楂
第二节 抗溃疡药
牡蛎
第三节 通便药
一、润下药
火麻仁
二、攻下药
大黄
第四节 利胆药
一、疏肝利胆药
青皮
二、利胆退黄药
茵陈蒿
第五节 排石药
金钱草
第六节 止痢药
白头翁
第七节 消痈药
蒲公英
第八节 截疟药
青蒿
第九节 抗癌药
一、扶正抗癌药
枸杞子
二、解毒抗癌药
白花蛇舌草
第十节 解毒药
甘草
第十一节 抗敏药
秦艽
第十二节 保肝药
一、扶正保肝药
五味子
二、解毒保肝药
垂盆草
第十三节 保肾药
蒲黄
第十四节 保心药
灵芝
第十五节 安神药
一、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
二、清心安神药
麦冬
第十六节 益智药
刺五加
第十七节 抗衰药
何首乌
第十八节 健骨药
杜仲
第十九节 调经药
红花
第二十节 安胎药
白术
第七章 对症治标药
第一节 止咳平喘药
一、止咳药
半夏
二、平喘药
苦杏仁
第二节 止泻药
五倍子
第三节 止呕药
生姜
第四节 强心药
附子
第五节 扩冠药
延胡索
第六节 复脉药
一、 温阳复脉药
细辛
二、 清热复脉药
苦参
第七节 降压药
一、 平肝降压药
夏枯草
二、 养肝降压药
熟地黄
第八节 降脂药
泽泻
第九节 降糖药
玉米须
第十节 止血药
一、收敛止血药
白及
二、止血化瘀药
三七
第十一节 止痛药
一、麻醉止痛药
洋金花
二、缓急止痛药
徐长卿
三、止痛化瘀药
祖师麻
第十二节 醒脑药
麝香
附录一 实验指导
附录二 常用英文缩略词
附录三 中药药名索引
附录四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五 教学大纲(试行)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