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教材高职高专教材中医妇科学(供中医学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中医骨伤等专业用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

中医妇科学(供中医学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中医骨伤等专业用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

中医妇科学(供中医学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中医骨伤等专业用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

定 价:¥24.00

作 者: 傅淑清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中医学

ISBN: 9787117068093 出版时间: 2005-06-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65 字数:  

内容简介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临床课,是阐述中医妇科基本理论和技能的一门学科,在中医临床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卫生部教材办公室《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编写要求》、七院校教材编写委员会《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教材编写基本原则》,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本教材编写坚持服务并服从于中医药高职高专教学的科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能更好的适应城镇社区、农村基层中医医疗和妇女保健工作的需要。本次编写的内容除了注重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外,力求突出实用性,如各病证的诊断要点均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范的疾病诊断标准要求而归纳;充实了鉴别诊断和急症处理;选用的主要方剂全部进行方解,并介绍临床加减用药的方法;介绍了其他疗法,显示中医针灸、食疗、单方验方的优势;大多数病证都附有名老中医的经典病案举例;书末附有国家标准的中医妇科病案书写方法和病案示例,使学生能尽早接触临床,提高临床诊疗能力。同时,本教材内容与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相接轨,使学生毕业后能在人才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具有相应的学识与能力。全书分总论、各论、附论及附录。总论系统介绍了中医妇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扼要介绍了西医学的妇科检查、常见辅助检查。各论按经、带、胎、产、杂分类编写55个病证,同时把近十年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纠正胎位方法等作为附病进行介绍。附论简要介绍西医妇产科的基础知识和计划生育等内容,以便学生熟悉了解。此外,将教学大纲附于书末,供各校教学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暂缺《中医妇科学(供中医学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中医骨伤等专业用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和范围
第二节 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一、 夏商周时期
二、 春秋战国时期
三、 秦汉时期
四、 魏晋隋唐时期
五、 两宋时期
六、 金元时期
七、 明清民国时期
八、 现代
第二章 女性的解剖生理特点
第一节 女性特有的器官
一、胞宫、胞脉、胞络
二、子门、阴道
三、阴户、玉门
第二节 月经生理
一、 月经的生理现象
二、 月经产生的机理
第三节 带下生理
一、 带下的生理现象
二、 带下产生的机理
第四节 妊娠生理
一、 受孕机理及条件
二、 妊娠生理现象
第五节 产育生理
一、 分娩
二、 产褥
三、 哺乳
第三章 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概要
第一节 病因
一、淫邪因素
二、情志因素
三、生活因素
四、 体质因素
第二节 病机
一、脏腑功能失常
二、气血失调
三、 冲任(督带)损伤
第四章 妇科疾病的诊断和辨证概要
第一节 四诊
一、问诊
二、望诊
三、闻诊
四、 切诊
附:妇科检查和常用辅助检查
一、 妇科检查
二、 常用辅助检查
第二节 辨证要点
第五章 妇科疾病的治法概要
第一节 内治法
一、调补脏腑
二、调理气血
三、解毒杀虫
第二节 外治法
一、 熏洗法
二、 冲洗法
三、 阴道纳药法
四、 宫腔注入法
五、 药物离子导入法
六、 贴敷法
七、 热敷法
八、 肛门导入法
第六章 预防与保健
一、月经期卫生
二、妊娠期卫生
三、产褥期卫生
四、哺乳期卫生
五、绝经前后卫生


第七章 月经病
第一节 月经先期
第二节 月经后期
第三节 月经先后无定期
第四节 月经过多
第五节 月经过少
第六节 经期延长
第七节 经间期出血
第八节 闭经
附:多囊卵巢综合征
第九节 崩漏
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第十节 痛经
附:子宫内膜异位症
第十一节 月经前后诸证
一、 经行乳房胀痛
二、 经行头痛
三、 经行身痛
四、 经行发热
五、 经行吐衄
六、 经行口糜
七、 经行泄泻
八、 经行浮肿
九、 经行情志异常
第十二节 绝经前后诸证
附:老年经断复来
第八章 带下病
第九章 妊娠病
第一节 妊娠恶阻
第二节 妊娠腹痛
第三节 异位妊娠
第四节 胎漏、胎动不安
第五节 堕胎、小产、滑胎
第六节 胎萎不长
第七节 子满
第八节 子肿
第九节 子晕
第十节 子痫
第十一节 子嗽
第十二节 子淋
第十三节 妊娠小便不通
第十四节 难产
附:纠正胎位方法
第十章 产后病
第一节 产后血晕
第二节 产后痉证
第三节 产后发热
第四节 产后腹痛
第五节 恶露不绝
第六节 产后身痛
第七节 产后大便难
第八节 产后排尿异常
第九节 产后汗证
第十节 缺乳
第十一节 乳汁自出
附:回乳
第十一章 妇科杂病
第一节 癥瘕
第二节 不孕症
第三节 阴痒
附:阴道炎
第四节 盆腔炎
第五节 阴挺
第六节 脏躁


第十二章 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
第一节 女性骨盆与骨盆底
一、 骨盆
二、 骨盆底
第二节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一、 外生殖器
二、 内生殖器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一、卵巢的功能及周期性变化
二、子宫内膜及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变化
三、性激素的调节
第十三章 妊娠生理与产前检查
第一节 胎儿的形成
一、 受精
二、 受精卵着床
三、 胚胎、胎儿发育特征
第二节 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及功能
一、胎盘
二、胎膜
三、脐带
四、 羊水
第三节 妊娠期母体的变化
一、 生殖系统的变化
二、 乳房的变化
三、 循环系统的变化
四、 血液系统的变化
五、 泌尿系统的变化
六、 呼吸系统的变化
七、 消化系统的变化
八、 皮肤的变化
九、 新陈代谢的变化
十、 内分泌系统的变化
第四节 妊娠诊断
一、早期妊娠的诊断
三、 中、晚期妊娠诊断
第五节 产前检查
一、 询问病史
二、 全身检查
三、 产科检查
四、 辅助检查
五、 复诊
第十四章 计划生育
第一节 避孕
一、 工具避孕
二、 药物避孕
三、 其他避孕方法
第二节 人工流产
一、 药物流产
二、 人工流产
第三节 经腹输卵管结扎
附录一 中医妇科病案书写格式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三 附方
附录四 教学大纲(试行)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