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生活时尚健康家庭医生夕阳无限好(中老年自我心理调适)

夕阳无限好(中老年自我心理调适)

夕阳无限好(中老年自我心理调适)

定 价:¥18.80

作 者: 宋珮珮等编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老年人心理学

ISBN: 9787208042339 出版时间: 2002-08-01 包装: 平装
开本: 0开 页数: 188 字数:  

内容简介

  角色是指与一定社会位置相联系的行为模式,是占有某一社会位置的人应有的行为表现,如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应享受的权利等。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社会阶段、不同的年龄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规定着人们不同的行为期望和行为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同一时期都在同时扮演着几个角色,人们所担任的角色随着时间和场合的改变而产生变化,这就会导致角色冲突的存在。角色冲突是指角色内部或角色之间的冲突。老年人退休后经常会出现难以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的情况,就是一种角色冲突。世界卫生组织(WHO)老龄委的专家对不同经济条件下不同生活方式的6000位老人的调查发现,老人由于社会心理因素而影响健康的占32%。专家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因素的产生与其社会角色的转变布密切的关系。老人们离退休后从社会走向家庭,生活也由职业型转变为休闲型,社会活动的范围也相对缩小,从而出现了心理失衡和抑郁。退休本来是一个人职业经历后的一个正常现象。但是由于新旧两种角色的转换,老年人一时难以调整社会角色,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常常会出现一种心理冲突及行为矛盾,这在社会学中称为角色的历史冲突。由于老年人退休后有一个从职业角色到赋闲角色的转换,他们在履行新角色,实现角色转换时,存在着一个心理调节和适应的过程,而在老年人适应新的角色要求之前,新旧两种角色心理和行为之间的不一致仍然存在,这就往往会产生难以适应的心理状况。退休前后的角色改变,不仅意味着失去了某种权利,还意味着失去了原来所担当的那个角色的感情,改变了几十年习惯了的行为模式,尤其是有些老年人还觉得自己变成社会上的无用人。从繁忙紧张的工作第一线退下来,生活节奏、工作节奏都突然变得松弛缓慢起来,本来天天见面的朋友、同事突然疏远了,天天经过的街道马路也不常经过了,无所适从和孤独的心理情绪会强烈地冲击,使其感到难以适应。失落感、自卑感、孤独感等负面情感伴随而来。另外,由于职业的角色总是处在社会的中心,可以说是处在社会主导结构或者说是核心结构,而退休以后,随着角色的转变,成为处于社会边缘结构的人,原有的社会身份消失了,新的角色由于处于社会边缘结构而无法进行强有力的建构,甚至只能越变越小,因此孤独感和无用感在所难免。培养—种从容、乐观、豁达的心态。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养生方面的佳话,例如,明代养生学家吕坤在他的《呻吟语》中写到:“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卒于急促。事从容则有余道,人从容则有余年。”又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为许多人健康长寿的秘诀。人到老年,由于资历长久,阅历深邃,看人看事见解比较透彻,因此,只要稍微注意让自己放松一点、潇洒一点、随和一点、开朗一点,就很容易让自己从容面对“晚霞满天”的现实。在西方家庭中起主轴作用的、最亲密的是夫妻关系,而在传统的中国家庭里起主轴作用的、最亲密的是亲子关系。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西方文化的传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重视自己情感生活,在现代家庭中起主轴作用的、最亲密的已变成了夫妻关系,但年轻人的这种变化并未都能被自己的父母所接受,有许多老年人对这种社会变迁心理准备不足。他们重子孙轻自身,竭尽全力为子女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他们并不是要子女给予他们物质上的满足,并不是图子女拿出钱财来养家,而只是希望能得到子女的尊重,重视及安慰。正如那首《常回家看看》所言:“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跟爸爸谈谈。”老年人最需要的是与子女交流。但在现实中,有些子女或忙于工作、经商,无暇顾及父母;或是只顾营造门己的小家,无心顾及老人;或醉心于灯红酒绿和自己的私生活,不愿顾及老人。偶尔回家一次,也是大吃大喝之后留下一个杯盘狼藉的局面让父母去收拾,而自己却心安理得地转身就走。所以,为人子女者应多关心父母,注意到老年人有话无处说时的苦闷寂寞,应增强赡养老人的意识。但生活的辩证法又告诉我们“事物都是相对的”,在要求年轻人关注老年人的亲和需求时,老年人自身也应顺应时代潮流,更新自己的观念。应看到家庭主轴关系的转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势在必行的,所以应该想办法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顺应这种变化。比如老年人可以从报纸、电视、广播新闻媒介中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解其子女面临的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这种竞争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从而能够体谅子女因工作、学习早出晚归顾不上家庭和老人的行为,在精神上给予子女支持,从而使子女们更能轻装上阵,更能有所作为。同时老年人也能发挥自身的余热,通过各种方式参加社会公共性学习、娱乐、锻炼活动,以帮助自己走出家庭,充实自己的生活。老年人年轻时忙于工作、忙于家务、忙于培养孩子,几乎没有时间享受休闲生活。当子女长大自立以后,老年人应学会把注意力放在老伴身上,给配偶多一点温馨关怀,创造自己的生活情趣,正所谓“少年夫妻老来伴”。令笔者最感动的是在街头或公园看到一对对老年夫妇相依相伴时的那种默契和无声胜有声的幸福。只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又有谁知“最美不过夕阳红”呢?在和老伴的相亲相爱之中,那种因观念转换滞后而带来的心理失衡就会重新得到平衡。(1)爱的需要。青年人面对的是一个发展的、活跃的社会,人际活动、人际的感情在日益发展,从而使他们成为乐观的个体。老年人生理上在逐步老化,许多人适应性比较好,善于寻找生存、发展的意义,并在生活行为上开拓新的兴趣。但有——些老人不仅觉得自己生理上已老态龙钟了,而且更感到亲人、子女、世人对自己疏远,一些过去与自己的事业有紧密联系的社团、协会,山因年龄和健康的关系,被迫分离了。这种人为的社会孤立使他们觉得失去了人际的共同语言和互相的爱。人缺少了爱,不管是婴儿、青年还是老人,都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意义,而宗教的力量自然在其心目中增强了地位。为了摆脱心灵的孤寂,一些本来不笃信宗教,甚至与宗教素无干系的人,到了老年也加入了信教者的行列。(2)寻求新的心灵交流。如果说宗教给人们的“爱”是虚幻的话,那么信徒们在共同顶礼膜拜活动中建立的人际感情确是实实在在的人际情爱。参加种种宗教聚会,可以从中获得社交机会,交流同龄人的感受、喜悦和关注。这种同龄人的交往,使自己减少了人生没落感,从同龄人的群体活动中感受到力量,起码觉得自己不是世界上惟一孤独的人。宗教活动使老年人交上许多新的朋友,彼此登门做客,促膝谈心,甚至互相帮助,介绍保健知识、养身之道,并互相劝慰鼓励。这些宗教活动的“副产品”,其意义已超过宗教活动本身。许多老人参加宗教活动后衣着讲究了,淡吐活跃了,精神也好了,可能得益于这个“宗教交际”功能。老人对宗教发生兴趣,参加宗教仪式与宗教组织,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它的客观效果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使老人获得一群志同道合的新伙伴,生活中互相顾问和参谋,强化生存发展的力量,互相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安全感。相对而言,那些不出家门、不参加群体活动的人,如果自身又无法战胜生活的孤独和恐惧,就无法得到这种社会性的支持。(3)建立新的归属观念。有些老人虽然承认死是一切的终点,但年纪越大,真正承认这一点仍有困难。任何一个人,对永远辞别这个世界,无疑都感到巨大的痛苦,尽管他们年轻时不承认生死轮转或天堂世界的见解,但到了老年生命归属的观念与感情产生巨大的冲突时,会逐步不自觉地承认神的存在。一些老年人这样描述自己新建立起来的宗教观念:“年轻时也想到过‘死’,但认为‘死’这件事还很遥远,不必为它劳神,到了后来,种种迹象表明它的临近和不可避免,只有神灵能帮助我解脱这种苦难,给我再生的机会,我坚定不移地相信这一点。”(4)寻求道德的自我约束。人在社会生活中,经常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和选择,靠信念的约束力来选择自己的行动。有些人自制能力不足,在发生了错误的行为后也感到内疚,但又无法自拔,陷于苦闷中,便去向宗教求助。宗教道德之所以能对其信徒起约束作用,是因为信徒认为宗教教义、原则都是不得违犯的,否则会受到神的惩罚,即使今生未受责罚,来世也要有恶报。通过这次调查我们看到,这些老年信徒的信仰心理大致是颐养天年但关心临终的痛苦与来生的幸福,寻求新的生命状态而注重自身的价值体现,缓解精神的压力而期望情感的规范与境界的提升。随着老年社会的到来,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也将不断增加,诸如老年人的物质赡养与精神抚慰必然成为全社会的重要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重视。对生的渴望,对死的惧怕,也必须有一定的信念支撑和安慰,才可能处之泰然,具有健康的心态。在我们的审美体验中,感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艺术审美,是由艺术审美对象引起的艺术审美主体的一种心往神驰的精神愉悦,而连接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桥梁纽带,就是审美感知,离开了审美感知,所谓的艺术审美也就成了空中楼阁、镜中花月了。在人的各种感觉中,具有审美作用并成为审美感觉的基础的,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唐代诗人王维的绝句《鸟鸣涧》描写了作者对春山静谧的意境的感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里,桂花落、春山空、月亮出,都是通过视觉所感受到的,而山鸟惊、春涧鸣则是为听觉所捕捉到的,所以整首诗的意境,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知认识春山夜景的。当然,老年人在对一些有形的艺术作品进行审美时,还可以通过视听觉以外的其他感觉来感知对象,获得审美愉悦。罗丹在欣赏梅迪奇的维纳斯雕像时,将手平放在维纳斯的身上,并说:“抚摸这座像时,几乎会觉得是温暖的。”可见,在罗丹对维纳斯雕像进行审美时,触觉也成了重要的感知渠道。……

作者简介

暂缺《夕阳无限好(中老年自我心理调适)》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一、走过去前面是片天
——谈更年期自我调适
1.蓦然回首,人生几何
2.无名怒火哪里来
3.“多事之秋”话保健
4.走出危机,开创生机
二、最美不过夕阳红
——谈老年人感知觉、记忆、学习与智力
1.不要让感知觉错位
2.今天,你比年轻时更聪敏
3.学习生涯从六十岁开始
三、寻找合适的生活定位
——谈老年人社会角色调适
1.既来之,则安之
2.安于闲适捧朝阳
3.糊涂是金
4.老且快乐着
四、与时俱进退而不“休”
——谈老年人生活情趣
1.一千个需要的理由
2.踏遍千山万水
3.给我一颗奔腾的心
4.自把花甲作花季
5.身动才能一身轻
五、迎接绚烂的晚霞
——谈中老年人家庭婚姻心理
1.“老来伴”如何伴
2.再婚何必多顾虑
3.众里寻她(他)千百度
4.怎样爱你的新娘(郎)
5.手心手背都是肉
6.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7.让我欢喜让我忧
8.可怜天下父母心
六、坦然面对冬天
——谈中老年人应对生活变故
七、时尚·实惠·实用
——谈老年人日常心理
八、心中有“神明”
——谈老年人宗教与审美心理
……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