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在胶片中复活
1978年5月北京电影学院恢复全国招生
朱辛庄,“第五代”诞生的地方
1979年《泪痕》、《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
“伤痕电影”反思“文革”
1979年《小花》横空出世
报晓电影春天的一朵“小花”
70年代末徐克早期电视、电影创作历程
阴差阳错踏进武侠圈
1979年香港新浪潮唯一女将
许鞍华投奔新浪潮怒海
1981年第一届金鸡奖破空而出
中国首个专家电影奖诞生
1980年第四代登场之“北海读书会”
第四代在北海“读书”
1981年第四代登场之杨延晋
先锋《小街》探索电影技巧
1982年第四代登场之郑洞天
《邻居》探讨“纪实美学”
1982年第四代登场之吴贻弓
《城南旧事》缔造经典散文电影
1982年台湾新电影兴起之《光阴的故事》
杨德昌拉开台湾“新电影”序幕
第二章 短暂的繁华
1980年《神秘的大佛》舆论风波
“神秘大佛”脚下的商业萌芽
1980年第一部科幻故事片《珊瑚岛上的死光》
“珊瑚岛”:科幻的灵光乍现
八零初类型片之功夫片
1982年《少林寺》引发少林狂潮
八零初类型片之名著改编片
1981年岑范、严顺开携手《阿Q正传》
八零初类型片之农村片
赵焕章 奉献“农村三部曲”
八零初类型片之反特片
1980年北影拍摄《戴手铐的旅客》
八零初类型片之结语
类型片“集体灭绝”启示录
第三章 “78班”毕业
北京电影学院“78班”之首部长片
《红象》:第五代的第一声吼叫
北京电影学院“78班”之田壮壮
从来没想过要做电影
北京电影学院“78班”之吴子牛
《喋血黑谷》成为1984年票房冠军
北京电影学院“78班”之张军钊
第五代发轫之作《一个和八个》
北京电影学院“78班”之李少红
探索女性情感和精神世界
北京电影学院“78班”之夏钢
新时期都市情感电影代表导演
北京电影学院“78班”之张建亚
从科影厂走出的“技术派”
北京电影学院“78班”之刘苗苗
当年年纪最小的学生
北京电影学院“78班”之谢园
我们的心灵已经焊死
北京电影学院“78班”之张会军
当院长这事总得有人干
北京电影学院“78班”之何群
当初的我们那么单纯
北京电影学院“78班”之冯小宁
“能做也能说”的人
北京电影学院“78班”之陶经
78级最知名的录音师
1983年广西厂成立“青年摄制组”
《一个和八个》:“第五代”来了
1984年“第五代”代表作《黄土地》诞生
革新电影叙事语言
第四章 另一段黄金年代
1983年香港内地合拍《自古英雄出少年》
少年英雄不是梦
1984年《人生》上路,1987年《老井》接力
吴天明与“西部电影”神话
1983年-1984年((A计划》、《警察故事》
奠定成龙一线男星地位
1986年《英雄本色》空前卖座
吴宇森开创黑帮“英雄片”潮流
1986年谢晋导演《芙蓉镇》
十年沉淀时代造就
1987年黄蜀芹编导内地首部“女性电影”
《人·鬼·情》:女性意识的无意觉醒
“87年商业片热潮”之《京都球侠》
笑星大杂烩观众大狂欢
“87年商业片热潮”之《神鞭》
探索艺术与商业的交叉
“87商业片热潮”之《二子开店》
开创“二子”系列喜剧风潮
“87商业片热潮”之《最后的疯狂》和《疯狂的代价》
另类“第五代”周晓文
“87商业片热潮”之《东陵大盗》
盗宝“盗”来票房大热
第五章 长大成人的季节
1987年《红高粱》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第五代”导演创作转型
1987年关锦鹏执导《胭脂扣》
血似咽脂染蝶衣
1988年台湾苦情戏《妈妈再爱我一次》
两年后在内地空前轰动
1988年贝托鲁奇执导《末代皇帝》
意大利大师推开故宫大门
1988年《顽主》开拓京味喜剧
一部《顽主》几个“大腕”
1989年《悲情城市》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无情至极现悲情
1989年《赌神》开创港片票房新纪录
王晶:我的电影始终都有观众
1989年《本命年》开创新城市生活电影
写实电影新高峰
1990年西部武侠片《双旗镇刀客》
西部的英雄与浪漫
1991年《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青春残酷物语
1991年起徐克《黄飞鸿》系列作品
《黄飞鸿》电影再度振兴
1991年八一厂《大决战》、《平津战役》
国产军事“大片”标本
1992年起黄建新执导“都市三部曲”
转型社会症候浮世绘
1992年《大撒把》、《留守女士》
选择“留守”还是“大撒把”
1992年张建亚编导《三毛从军记》
“后现代喜剧”重塑漫画经典
1992年起宁瀛执导《找乐》、《民警故事》
平民的北京,陌生的北京
第六章 走向今天
1993年张艺谋改编余华小说《活着》
从“形式革命”走向“内容革命”
1993年陈凯歌导演《霸王别姬》
华人电影首获“金棕榈大奖”
1995年田壮壮执导《蓝风筝》
人道主义情怀渗透到血液里
1993年张元执导《北京杂种》
“第六代”以“先锋”的名义发声
1994年《爱情万岁》获威尼斯金狮奖
现代城市的孤独寓言
1996年《甜蜜蜜》引起全球华人共鸣
忘不了的爱情文艺片
1996年杜琪峰创立“银河映像”
在个人风格与票房间走钢丝
1997年贾樟柯执导《小武》
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1997年陈果执导《香港制造》
废弃胶片写就“草根情怀”
1997年冯小刚执导《甲方乙方》
首开内地“贺岁片”先河
2000年《花样年华》掀起“王家卫旋风”
王家卫式怀旧
2000年姜文作品《鬼子来了》
迎刃而上的悲喜剧
2001年《卧虎藏龙》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江湖里卧虎,人心里藏龙
2001年王小帅执导《十七岁的单车》
命运不可掌握
2002年陆川拍摄《寻枪》
网络影迷群体浮出水面
2002年张艺谋执导《英雄》
国产大片的英雄
2002年一2005年《无间道》系列
重振香港电影声威
2004年《功夫》狂卷内地票房1.6亿
那个从星仔到星爷的人
2005年12月中国电影博物馆开馆
将一百年的电影放进博物馆
编后记为了明天的聚会
跋 启蒙、朝圣和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