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园林的产生要晚于皇家园林。但是民间园林的发展正如其他民间建筑(如中国民居)一样,是在经济节省、规模不火、尽可能利用自然条件等前提下修建的。这种发展模式必然比皇家园林要实际得多。因而,民间园林的发展小像皇家园林那样,往往因朝代的更迭而被毁掉,甚至被遗忘。民间园林是一脉相承、稳步发展的,尤其是明清时期,由于有了文人的参与,民间园林的设计中融入了立意构图的成分,因而园林的手法被不断提升,文人画家们把自己的生活思想及传统文学中描写的意境融贯干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正如明代的陈继儒在《青莲山房》一书中说到的"主人无俗态,筑圃见文心"。 由于民间园林的设计与营造权多在文人和隐退的官吏手中,因此,民间园林的艺术格调也被不断提升。举个例子来说,江南无锡寄畅园的典雅情调就是由精通绘画的造园师张涟改筑而戍的。当康熙于1664年第一次临幸寄畅园时,就被寄畅园的幽雅景致所吸引。之后康熙、乾隆两个皇帝到寄畅园多达14次。在北海公园静心斋和颐和园谐趣园等皇家园林的营造中,都是按照皇帝的旨意,以无锡寄畅园为蓝本作为设计参考而规划的。可见民间园林对于皇家园林的影响之大。 民间园林是中国传统美学观点的实体结晶,洋溢着艺术情调和浓郁的书卷气息,是文人写意山水画。尽管没有皇家园林的富贵气派,但相比之r更加清雅恬淡,如出水芙蓉。亭台楼阁、通幽曲径都有柳暗花明之趣,使人如入琅擐仙境,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