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王世襄先生继《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研究》之后的另一重要研究成果。本书所收明式家具及小型器物100件原为美国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的藏品,1995年在三藩市举办展览后已易新主。本书颇具新意的是为每一幅图版配一张插图,是从大量的版画、绘画等形象资料中选出来的,对帮助理解古代家具的使用情况颇有裨益,成为此书的一个特点。收藏家王世襄简介:王世襄,号畅安,1914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建国后在国家文物局文物研究所工作多年,是“文革”结束国家恢复职称后评定的第一批研究员。历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上个世纪末,曾经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本世纪出了一个钱钟书;下个世纪可能会再出一个钱钟书,但出不了一个王世襄。这主要是因为很少有人像王世襄那样融入他的时代、交往的人群和民间的游艺之中,并一一详细生动地记录下来。时代过去了,一切都变了,所以不可能再出现一个王世襄了。当然以上只是他成就的一个侧面。此外他还有许多有关美术史、工艺美术研究的重要的著述,是一位有着卓越成就的专家。但有谁知道在他辉煌的人生中掩藏着一段至今尚未昭雪的伤心历史。而这段历史却源自世界闻名的文博机构―故宫博物院。作为一位老文博工作者,王世襄却胸无芥蒂,始终还紧密地与这个中国最为著名的文博机构联系着,有召必至协助工作,并赠送历年的著作二三十种之多。王世襄的父亲王继曾与故宫院长马衡先生是南洋公学同学,交谊深厚;并曾受聘任故宫顾问,协助院中的外事工作。1944年,国民政府的教育部在重庆成立了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以下简称“清损会”)。1945年9月在世交马衡与梁思成两位副主任的引荐下,王世襄被任命为平津区助理代表。当时的正代表是教育部特派员沈兼士,副代表为唐兰、傅振伦,但由于交通困难始终没有到任。清损会平津区工作结束后,王世襄又被清损会派往东京任中国驻日代表团的专员。在此前后约两年的时间内,王世襄参与了抢救和接收六批重要文物的工作:调查、接收杨宁史青铜器,收购郭宝昌觯斋藏瓷,接收溥仪存在天津张园保险柜中的一批文物,抢救朱启钤存素堂旧藏丝绣,调查、追还美军德士嘉定少尉非法接受日本人的古物和从日本押运善本书籍回国。其中,杨氏青铜器、郭氏瓷器、溥仪存放张园的文物、朱氏丝绣等四批文物先后入藏于故宫博物院(由于存素堂丝绣当年由东北边业银行出资购买,故1951年故宫将全部丝绣交换给辽宁省博物馆)。…………王世襄追回了数以千计的国宝避免了遭受重大的损失,功莫大焉! 王世襄的功绩是应该载入史册的!1946年7月10日,王世襄被任命为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王世襄与故宫古物馆的人员一道,在景阳宫后院御书房布置了新入藏的杨宁史铜器、郭宝昌瓷器两个专门陈列室。然而,历史对王世襄开了一个极大的玩笑。上世纪50年代初,正是由于有抗战胜利后作为清损会平津区助理代表追回大量国宝的“特殊经历”,王世襄便自然成为故宫“三反”运动中被重点清查的对象。而其“理论依据”则是:“国民党接收大员没有不贪污的。”虽然他是清白的,但清查者却没有给他清白无辜的结论,以致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并且让他离开了故宫博物院。在以后的反右中又遭受迫害。离开了曾经要一辈子为之献身的故宫博物院,对王世襄和故宫都是莫大的损失。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或许又是王世襄的大幸,更是民族文化的大幸。就像他撰写的《大树图歌》中说到的:“苍天胡不仁?问天堪一哭!欲哭泪已无,化泪为苦学。”这种欲哭无泪的境遇,更促使他发愤建立和挽救了一批民族文化的绝学:无论是明式家具,还是中国竹刻;无论是中国葫芦,还是北京鸽哨;无论是明代鸽经,还是清代鸽谱;无论是蟋蟀谱,还是匠作则例;以及清代宫廷跤运动员喜爱的放大鹰、养獾狗等民间游艺……通过他不懈地穷本究源,许许多多的已罕有人知的东西,沉寂后又被激发出来,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工艺又成为了一门门新的高雅的绝学。王世襄先后出版了《广陵散》、《髹饰录解说》、《画学汇编》、《雕刻集影》、《中国古代音乐书目》、《清代匠作则例汇编》(佛作、门神作)、《竹刻艺术》、《中国竹刻图录》(与翁万戈合编)、《明式家具珍赏》 (中、英、法、德等各种文种的版本)、《故宫博物院藏雕漆》、《中国古代漆器》、《中国美术全集-竹木牙角器》(与朱家合编)、《明式家具研究》(中、英文本)、《中国美术全集-漆器》、《北京鸽哨》、《竹刻》、《说葫芦》、《蟋蟀谱集成》、《美国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选集》(与美国Curtis Evarts合编)、《竹刻鉴赏》、《明式家具萃珍》、《锦灰堆》、《清代匠作则例汇编》(影印各处藏本)、《中国画论研究》、《锦灰二堆》、《自珍集》等不下三四十种。历史,不断地周而复始!历史,又是那样的不可逆转!1956年吴仲超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后,这位求贤若渴的伯乐曾经通过文化部想把王世襄调回故宫博物院工作,但因种种原因而未办成。随后王世襄被吴仲超院长聘为故宫博物院历代艺术专门委员和文物修复委员会委员,并在故宫设有专门的休息室。尽管经历了种种磨难,但王世襄为国家追回国宝的热情至今仍然不减。2003年,王世襄为“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赋诗一首:“为赎中华国宝还,悬金求索不辞艰。一朝展馆容瞻赏,万众欢欣尽笑颜。”其诚心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