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就像一个决斗场。 在这个决斗场中,“乌合之众”无论如何也是不敌“虎狼之师”的。 比如当年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正规军,貌似“威武雄壮”——国内一流的装备和充足的给养——却外强中干,在与共产党军队的大多数交锋中,非但不能使精良的装备成为手中制胜的利器,反而一次又一次戏剧性地成为后者的“运输大队”;共产党的军队虽然没有那么光鲜的外表,却拖不垮也打不烂,是当之无愧的“虎狼之师”。 比如发生在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的“湘江战役”。当时的中央红军不但已被迫离开根据地而身陷湘江“死地”,而且双方在兵力、装备和机动性方面的对比都极其悬殊:国共兵力对比竟达5:1;国民党军队拥有制空权,红军一度人均仅有3发子弹;国民党军队机动性极强,而红军却在仓促进行“大搬家”式的转移中行动迟缓。最要命的是,毛泽东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刚刚经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红军,依然受德国顾问李德等人的瞎指挥!这是长征史上最为惨烈的一战。虽然在双方激战 5昼夜之后,红军人数从8.6万锐减至3万,但终于还是突破了敌人苦心构筑的第四道也是最后一道封锁线。 我们今天需要思考的问题是,身陷如此绝境的共产党军队为什么还是不可战胜? 汤汤前史犹在,寥寥后人鉴之,熟视而无睹,于是前赴后继地重复着同样的错误。今天驰骋于商场的各色企业中,无视一己“乌合之众”的现状而痴心妄想与“虎狼之师”争雄者比比皆是。 近些年来陆续坍塌的“神话级”企业。无论格林科尔,还是德隆、农凯,虽然表面上都源自资金链断裂或者其他什么原因,但稍加细究就不难发现,即使没有这些看似偶然的因素,它们也会在劫难逃。曾经风光无限的顾雏军虽有缔造“白色家电王国”的豪迈理想,但他显然忽略了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在市场竞争的层面上,其麾下混乱不堪的队伍怎能与堪称 “虎狼之师”的海尔一争高下?如果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再强大的资金链也不过是维持其苟延残喘的救命稻草,死亡只是个时间问题。 《孙子兵法》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在与对手的交锋中,决定胜负乃至存亡的必要条件是双方组织状态之“可胜”与“不可胜”。这种“不可胜”,不仅仅是指组织的策略或谋略,更是指组织的“内功”。“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所谓修道保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夯实组织的管理基础。 虽然顾雏军们总会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运气”不好,但在刀光剑影的古今“决斗场”中,似乎还没有哪一群乌合之众能够持续拥有“好运气”。如果对自己和对手的组织状态没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和客观的评估,并且脚踏实地练好“内功”,那么,一时的风光要么只是一种假象,要么只是一种偶然,而失败则是必然的。诸如此类看似变数莫测的胜败,其实并非天定。 因此,任何一个“以应对外部挑战为基本生存状态”的组织都必须首先思考一个问题:自己与对手的客观比较中,谁是乌合之众,谁是虎狼之师?惟其如此,方能做到知己知彼而百战不殆。因为在乌合之众与虎狼之师的对决中,那些被旁观者惊呼为“奇迹”的胜负,往往早就注定于各自的“可胜”和“不可胜”之中了。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