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政治中国政治理性与信仰(西方中世纪哲学思想)

理性与信仰(西方中世纪哲学思想)

理性与信仰(西方中世纪哲学思想)

定 价:¥39.00

作 者: 唐逸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外国哲学

ISBN: 9787563357116 出版时间: 2005-1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4开 页数: 478 字数:  

内容简介

  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形成一种偏见,认为中世纪只是扼杀个人的神权统治。实际上,现代社会的体制和思想,多承袭于中世纪。在蛮族入侵的文化荒原上,是修道院保存了希腊罗马思想文化。本书从现代人的见地,以严格学术方法,论述了中世纪思想文化,尤重其与现代思潮的关联,对于全面理解西方文化与思潮,实乃必读之书。本书前言本书的主要部分为欧洲中世纪哲学,自奥古斯丁至库撒,按历史时序全面论述。虽然篇幅十分压缩,但其内容所论涉,超过一般哲学史。诸如奥古斯丁认识论及fallor,ergosum.之详细分析、数与真理、逻辑、时间理论、原罪与自由意志;波依修斯之理论背景、逻辑理论;六至九世纪之思想资源;伊利金纳思想之现代性格;释词手卷的哲学思想;达米安的“哲学是神学的婢女”;安瑟伦的冥思录、真理论、论语法家;吉尔伯特的共相论、阿贝拉伦理学的分析方法、斯各特的意向论、奥卡姆的逻辑理论、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封闭性与开放性、近代科学与经院哲学、托马斯深化圣经中上帝的名、库撒的方法论,此等诸多论题,在西方中世纪哲学史名著中,多付阕如,或者语焉不详。本书运用分析诠释方法,多有作者个人所见。附录一论述基督信仰本土化,以作者构建之理论为论述的基础。然而自本书方法论观之,论述之着力点,为意义结构之发掘,而非自历史背景说明思想。此乃本书有别于"史"者也。关于中世纪,世人多有诸般误解。此种偏见可能始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人的价值重新发现,难免着眼于批判信仰时代诸多压抑人的自主性的所谓神权社会。如此形成的一种历史观,直至今日仍有相当影响。十八世纪的吉朋(EdwardGibbon),十九世纪的弗莱泽(SirJamesGeorgefrazer),皆为此种历史观的代表人物,其著作以及同类著作,塑造了一个时代的偏见,仿佛整个中世纪皆是“黑暗时代”,没有光明的一面可言。假使果真如此,则近代的诸多社会体制及风习,大凡不出于古希腊、罗马者,便不知其所从出。诸如大学体制及学位、地方自治及选举、市民社会与自由贸易、城市公社、议会宪章、金融银行、十二人陪审团制度、实验科学、机械制造、土木工程、远洋航海乃至小写拉丁字母,凡此种种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阙的东西,其实率皆承袭于中世纪。在精神方面,现代人得益于中世纪的东西也颇不少,诸如理性与信仰的均衡,对人性有限性的深刻认识,对自然生命沃土及其神秘性的敬重,浪漫田园风格,对经验知识的注重,自由、契约、权利观念的普及等等,皆是。现代文化社会生活中流行的许多用语,如人权、契约、甲方乙方、主体客体、理性、意向、词项、指称、象征、符号、存在、异化、辩论、演讲之类,其实皆为中世纪经院中的熟语。不仅近代经验论与理性主义传承于中世纪经院哲学,而且现代西方的若干观念,亦与中世纪思想具有继承关系,如若不理解其渊源,大概难以深知西方的文化性格。比如“异化”这个词,源于《圣经》,乃从alienatio(疏离)的宗教意义演化而来。《新约·以弗所书》4.18:“他们心地昏昧,与上帝所赐的生命隔绝了,”后半句在通俗拉丁文本作:alienatiavitadei.拉丁动词alieno的原义是“财产的转让”,引申为“分离,遗弃”,用以翻译希腊原文αππαλλο_τριoω(没收财产,从家中赶出去)。其宗教本义为“与上帝真生命隔绝,因而失去本真存在所赋予的意义”。后来演化为“对象化”“非人性化”“丧失本真自我”的涵义。然而这个词在现代的用法,仍有宗教蕴涵。人的异化,涵有人的生命无根、疏离于生命本原,因而失去终极价值的内涵。上帝是本真存在,这个思想见于《旧约·出埃及记》3.14.摩西问上帝以什么称谓告知以色列人,上帝说(依据通俗本拉丁文圣经):Egosumquisum;ait:sicdicesfiliisIsrael:quiestmisitmeadvos.(我是自在永在;他说:你要对以色列子弟这样说:那自在永在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其中第一个sum的涵义是“是”,第二个sum的意思是“存在”,不是“是”,故前半句(Egosumquisum)的意思不是“我是我所是”,而是“我是存在”。这从后半句的quiest也可以看出来。前半句的意思从希伯来原文和早期希腊文译文可以看出,其字面意义也是“我是存在”。根据著名的DeutscheBibelstiftungStuttgart1967/77版的BibliaHebraicaStuttgartensia校勘精良的希伯来文《旧约》,第89页注14列出的希腊文为εγωειμιτοων.这里用中性冠词,“存在”为名词。这句希腊文直译拉丁文应为Egosumesse,因不合语法,故改译,然而可以看出,即使在字面上,上帝亦自称存在。而上帝不是一般的存在,却是绝对的本真的存在,即自在永在。托马斯正是将存在设定为实现(actus),上帝为纯粹实现,来深化上帝的名。假使上帝只是他所是,则上帝的名也就和任何人没有区别,因为任何人皆是他所是而不是别人。上帝的名是存在。唯其上帝是本真存在,故疏离上帝也就是疏离存在,即异化。这是异化的本义。在上帝已死的现代,“异化”略去了宗教涵义,却保留了疏离存在和疏离本真自我的意义。如果对其中世纪的本义不明究里,仅只溯源于黑格尔之类,恐怕难以理解其深刻的内涵。近代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如笛卡尔、莱布尼兹、斯宾诺莎,皆与中世纪思想有重要的渊源关系。例如,1640年11月14曰笛卡尔致AdreasColvius的信中便承认他在构筑cogito理论中曾注意到奥古斯丁的类似理论,并指出他自己的理论乃在确立自我这个精神实体,而不是确立人的存在。实际上笛卡尔哲学与奥古斯丁和斯各特学派有深刻的渊溯关系,而他的本体论论证则可上溯于安瑟伦。笛卡尔所确立的存在本体即上帝,乃是独一的,自无创造并以大能支撑世界的创世主,这是中世纪概念。他的二元论的精神实体,乃是精神性的灵魂,这也源自中世纪神学。莱布尼兹受经院哲学影响似乎较少,然而他与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皆以上帝的意志为人类知识的保证,这自然来自经院哲学的传统。斯宾诺莎哲学中的许多重要概念是对经院哲学概念的改造,尤受迈摩尼迪的影响,而他的严格演绎方法则溯自中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体系。

作者简介

  唐逸,字云聪,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英语构词》、《西方文化与中世纪神哲学》、《荣木谭》、《幽谷的风》等。参与/查看书评主题:勘误读者:kaijungeng2006-1-715:40:5241、P.340L.8fb“an”应为“en”。    42、n.1.“loic”应为“logic”。    43、P.348L.2“Inhgen”应为“Inghen”。    44、P.352L.7“超越三一位格”应为“超越性的三一位格”。    45、P.377L.11“不周”应为“不同”。    46、P.381L.7(Adotptionism)应为(Adoptionism);L.11fb(Moda应为(Modal。    47、P.383L.9fb“hypostsis”应为“hypostses”。    48、P.384N.3“Iq.29a.I.”应为“1.29.ad1.”。    49、P.385N.1“d”应为“and”。    50、P.389L.3fb“-ζ”应为“-ς”。    51、P.L.6“任一”应为“一任”。    52、P.422L.10“来绝”应为“灭绝”。    53、P.431L.12“theologans”应为“theologians”;L.2fb“symbohsm”应为“symbolism”。    54、P.432L.2“Adbentures”应为“Adventures”;L.15“Relebance”应为“Relevance”。    55、P.433L.10“de”应为“De”;L.13“哈特肖恩”应为“哈茨霍恩”。    56、P.435“阿奎那”条应并入T“托马斯”条。    57、P.443H“哈特霍恩”应为“哈茨霍恩”并入同条。    58、P.451“1277年谴责…”应并入Y栏。    59、P.458“托马斯”条应为“托马斯•阿奎那”。    60、P.462“行会式社团”应并入H栏。    61、P.467“重言式”应并入C栏;“属灵…”等条应并入S栏。    62、P.468数字开头的条目应按读音并入该栏。    66、希腊文词尾的ζ皆应为ς;μνζω应为μυειν;Φνσιζ应为Φυσις;“αππαλλο_τριoω”应为“απαλλοτριoω”。    67、“Blondel,M.”条目应取消。    68、“d’Aquino”条目取消。    69、“Gilson,E.”应并入下一条目。    70、“MarsiliusdeInhgen348”应并入“MarsiliusdeInghen”条。    71、“Mishna”应并入上条;“nisicredideritis…”应并入上条;”Pegis,A.C.”应并入下条。    72、“dechardin”应为“deChardin”;“Questiones111,305”应并入“Quaestiones”条。    73、“Scotus”应并入“Scotus,JoannesDus”;“SigerdeBrabant”应并入下条。    另外,西文索引应按字母分栏,栏与栏之间空行。    主题:《理性与信仰》初步勘误读者:kaijungeng2006-1-715:38:591、目录3L.3fb“开发性”应为“开放性”。    2、绪言2L.1fb“αππαλλο_τριoω”应为“απαλλοτριoω”;“τοων,这里用中性冠词”应为“οων,这里用阳性冠词”。    3、绪言3n.“το”应为“ο”。    4、绪言5L.6fb“向往神”应为“向往于神”。    5、P.17n.“Degenesiad”应为“Degenesiad”。    6、P.42L.10“αρκου”应为“αρκον”L.18“ουσια”应为“ουσα”。    7、P.44L.14-15“ueroutpersemet”应为“veroutpersemet”。    8、P.57L.6-7“-ζ”应为“ς”;L.1fb“εκσασιζ”应为“εκστασις”。    9、P.58L.2“-υ”应为“-ν”;“μνξω”应为“μυειν”。    10、P.60L.6fb“-ζ”应为“-ς”P.61L.8fb同。    11、P.62L.6,11同上;L.12“-ουια”应为“-ων”。    12、P.63L.1“-υεια”应为“-νεια”。    13.P.64L.4“Οτιεξ”应为“Οτιεξ”;L.5“ειζ”应为“εις”;“παυ-”应为“παν-”。    14、P.70L.13‘Timeausin’应为“Timeaus’in”。    15、P.103L.4“同一”应为“统一”。    16、P.107L.4fb“monome”应为“nonnome”。    17、P.160L.4fb“-atiler”应为“-aliter”。    18、P.176L.4fb“Periher-meneias”应无联词符。    19、P.185L.9fb“-c”应为“ς”。    20、P.190L.13“mishna”应为“mishnah”。    21、P.206L.10fb“veritae”应为“veritate”。    22、P.214L.3“慈善”应为“爱”。    23、P.227“一、奥维涅的威廉原著”应加“及评论”;“二、奥克宰尔的威廉原著及评论”应删;“6.Martineu……1937.”应删。    24、P.243n.加(传统上应记为Ia.I.ad2,即第一部第一题对第二反对意见的回应。《神学大全》共三部,第二部又分为二部,每部分为若干问题,每题分为若干条,有时下面还有反对意见及回应。传统记法,Ia即第一部,IaIIae即第二部第一分部,本书记为2.1.)。    25、P.246(ων)应为(ον);(Z1228b2etal)应为(Z1028a10ff)。    26、P.247n.3“Iect.”应为“Lect.”。    27、P.249n.“το”应为“ο”;“中性”应为“阳性”。加(希腊文“存在”一律用系动词的中性分词τοον或不定式τοειναι,唯一例外是圣经中上帝自称存在用阳性分词οων。)    28、P.252n.1“1a.76.5”应为“1.76.5”。    29、P.259n.2“contr”应为“contra”。    30、P.266L.4“lexnaturalis”应为“lexnaturalis/iusnaturale”。    31、P.271n.1“1031a15”应为“1026b-1032a”。    32、P.273L.6“Kritishe”应为“Kritische”。    33、P.2809L.1fb“grdibus”应为“gradibus”。    34、P.290L.12“ey”应为“et”。    35、P.294L.1fb“(31003…)”应为“(Γ1003…)”。    36、P.295LL.3-4“ζ”皆应为“ς”;“υ”皆应为“ν”。    37、P.300“Φνσισ”应为“Φυσις”。    38、P.308L.2fb“homines”应为“homine”。    39、P.312L.9“qodlibetles”应为“quodlibetales”;L.19“Bibliogrphia”应为“Bibliographia”。    40、P.324L.2fb“所以B是A”应为“所以B不是A”;L.1fb“A”。”应为“A”,”。    参与书评查看书评(共2条)

图书目录

绪言
第一章:希波的奥古斯丁
一 认识论
二 种子理式说
三 逻辑
四 时间理论
五 原罪与自由意志
六 历史哲学
七 结语
第二章:迈人中世纪的思想家:波依修斯
一 6世纪的文化资源
二 波依修斯的逻辑思想
三 波依修斯的形上学思想
四 哲学的安慰
五 结语
第三章:伊利金纳及其时代
一 6世纪至9世纪的西方思想资源
二 伪迪奥尼修的神秘神学
三 伊利金纳
四 伊利金纳的《论预定》
五 自然及其区分
六 上帝
七 创世与神显
八 归于上帝
九 结语
第四章:"黑暗时代"的哲学发展
一 释词手卷中的哲学思想
二 10世纪的逻辑与哲学
三 11世纪的反辩证术派
第五章:11世纪:经院哲学之父安瑟伦
一 11世纪的西方教会
二 安瑟伦与国王的斗争
三 经院哲学的形成与兴起
四 安瑟伦的哲学方法
五 安瑟伦的冥思录
六 本体论论证
第六章:安瑟伦的语义分析
一 论语法家
二 论真理
第七章:12世纪经院哲学:阿贝拉
一 12世纪初期的经院
二 12世纪经院哲学家
三 阿贝拉的哲学思想
第八章:13世纪经院哲学的方法与文化资源
一 经院方法的封闭性与开发性
二 亚里士多德著作第三次引入
三 阿拉伯哲学的影响
四 犹太哲学影响
第九章:13世纪:奥古斯丁学派
一 奥维涅的维廉
二 格罗斯泰斯特
三 罗吉尔·培根
四 哈里的亚历山大
五 波纳文图拉
六 阿夸斯巴达的马修
七 维塔里斯
八 理嘉图
九 雷蒙·鲁尔
第十章:托马斯·阿奎那
一 大阿尔伯特
二 托马斯·阿奎那
三 托马斯的哲学思想
四 托马斯主义
五 结语
第十一章:13世纪后期其他学派
一 布拉班的西格尔
二 达西亚的波依修斯
三 罗马的吉尔斯
四 根特的亨利
第十二章:邓司·司各特
一 本体论
二 意志论
三 宇宙论及灵魂论
四 逻辑思想
五 认识论
六 伦理思想
七 政治思想
八 结语
第十三章:奥卡姆与14世纪
一 维廉·奥卡姆
二 奥卡姆主义
第十四章:14世纪末期的经院哲学
一 科学思潮
二 新阿威罗伊主义
三 神秘主义与异端
第十五章:库萨的尼古拉
一 本体论
二 宇宙论
三 方法论
四 认识论
附录一:基督信仰本土化三讲
第一讲:基督信仰本土化的理据
一 基督信仰本土化在《圣经》中的理据
二 基督信仰本土化在历史中的实例:三一信仰的形成
第二讲:基督信仰中国本土化的类型
一 语义的采纳
二 观念的折中
三 价值的完成
第三讲:基督信仰中国本土化的症结
附录二:过程神正论
过程神正论
一 过程神学的核心思想
二 "永恒不变"的哲学
三 变化与过程
四 神学背景
五 终极实在与上帝
六 罪恶并非必然但罪恶的可能性为必然
七 恶与善成正比
八 恶魔力量
九 希望与救赎
十 评价与结语
中文索引
西文索引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