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写作得益于世纪前后学界对马克思哲学一阵又一阵探索热忱的学术氛围,以及对“哲学原理”变革执著精神感染,同时,或者最主要是自己从青年时代起对马克思及其思想追寻的理论兴趣。但直接动因是一次逛书城时,一位大学生焦急寻找他感兴趣的“马哲”书未获失望神情,对作为哲学教师我的羞愧和自责的心灵触动,自那时起就萌动了一个想法,能否写一本与传统“哲学原理”风格或模式不同、青年学子喜欢的“马哲”书?因为我国高校的“哲学原理”实际上是前苏联“马哲”的翻版,前苏联早已解体,但其精神文化遗产之一种的“马哲”我们却仍在照搬照抄或拾人牙慧,不敢越雷池一步。青年人朝气蓬勃,热爱和追求新鲜事物或真理,继续宣传或讲授这种脱离时代和生活的“条条”或黑格尔辩证法几个教条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对马克思哲学是一种扭曲,同时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青年思想成长“犯罪”。每当上课拿着那被时代淘汰的“体系”,面对学生总有一种负罪感。这样,一种不愿突破过时、陈旧体系,不想“冒险”怕“犯错误”的思想,与一种理论革新使命感、责任感或理论良心,以及为青年成长的责任、义务、应当思想相互纠缠着,斗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