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菩提心认识菩提心一、普通人的发心二、学佛人在发心中的误区三、如何正确发心四、菩提心的殊胜五、菩提心的种类六、菩提心发起的因缘七、菩提心的特征及实践八、菩提心实践的典范九、结语发心、僧格、正见一、发心二、僧格三、正见附:有关菩提心的答疑道次第《菩提道次第论》修学要领一、目标:拾凡夫心、成就佛陀的品质二、要领:三主要道三、建构:道前基础及三士道《菩提道次第论》中的菩提心一、菩提心与三士道的关系二、菩提心与修法三、菩提心与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四、菩提心与皈依三宝五、菩提心与人天善行六、菩提心与念轮回苦、求出离解脱七、菩提心在大乘佛教中的重要性八、菩提心的发起因缘九、菩提心的受持仪轨十、菩提心的实践十一、菩提心与空性见《菩提道次第论》实修理路一、加行——修法的共同基础二、正行——止观实践三、结行与未修中间《菩提道次第略论》修学札记一、思想渊源二、关于依止法三、如何成为合格的弟子四、下士道的修学五、暇满、义大、难得六、辩证看“无暇” 七、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八、如何念死无常九、皈依三宝的意义十、业的造作与积聚十一、业的认识十二、业力与忏悔十三、实相忏和心的本质十四、烦恼、业、果报十五、承前启后的中士道十六、以观苦巩固出离心十七、从认识苦到解脱苦十八、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十九、解脱道和菩萨道二十、《道次第》的核心内容二一、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二二、受持菩提心的要领二三、关于自他相换二四、菩萨道的修行二五、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二六、止观的实质二七、分别与无分别二八、分别与执著论“方便与慧,成佛缺一不可” 一、成佛修行的两大内容二、大乘和尚与莲花戒的辩论三、从法义上辩证四、对所引经典的分析学佛的基本认知一、人身的价值二、发心三、皈依四、深信业果附:新编《菩提道次第略论目录》《普贤行愿品》观修原理导论第一大愿:礼敬诸佛第二大愿:称赞如来第三大愿:广修供养第四大愿:忏悔业障第五大愿:随喜功德第六大愿:请转法轮第七大愿:请佛住世第八大愿:常随佛学第九大愿:恒顺众生第十大愿:普皆回向结说:修学利益“发心”这两个字,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我们经常会昕到一些长辈要求我们“发心”,许多同辈之间彼此也会用“发心”来相互鼓励。但细究起来,有几个人能真正认识到“发心”的意义?又有几个人能将“发心”发得到位、发得准确、发得有水平?在很多情况下,“发心”似乎已经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 在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中,几乎都有关于“发菩提心”的教诫。《华严经·离世间品》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这句经文被省庵大师引用于《劝发菩提心文》,在汉传佛教界广为流传,发人深省。离开菩提心,在修行上的所有努力,都将成为生死之因。《大般若经·乘大乘品》云:“云何菩萨摩诃萨普为利乐诸有情故,乘于大乘?满慈子言:舍利子! 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即菩提心。印顺法师在《学佛三要》中引用了这段经文,并提出了大乘佛教的三大要领: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充分说明了菩提心在大乘菩萨道中的重要性。 西藏的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中,将修学佛法的要领归纳为三主要道:即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我觉得这一归纳非常精辟,发出离心不是为了个人的出离解脱,而是作为菩提心生起的基础。因为大乘佛教立足于菩提心,成佛就是菩提心的圆满成就,所以空性见也是为菩提心服务的。从菩提心的发起到成就,必须要通过空性见的指导。如果没有空性见,即使凡夫心也难以摆脱,更何况无上菩提的成就呢? 汉传佛教是大乘佛教,但在中国的弘扬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实践大乘精神。汉传各大宗派的祖师们在建立宗派时,虽然都有关于菩提心的专门论述,惜未能引起后人的足够重视。唐宋以降,唯禅宗和净土宗的修行法门影响最为广泛。而禅宗和净土宗的修行人,很多充满浓厚的出世色彩,无非是为了了脱生死。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他们基本都是以个人解脱为主要目的。如果仅仅为了个人解脱而修行,显然不是大乘的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