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以来,人口膨胀和经济增长伴随的矿物燃料大量使用、森林砍伐、生物质燃烧、土地利用变化等加剧了各种大气成分,尤其是具有明显辐射效应和化学活性微量成分的急剧变化,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大气环境问题,例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性沉降加剧、空气质量下降、大气能见度降低等等。这些问题对当今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也是当前科学界和各国政府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为了从科学上认识这些问题,并为制订有效的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多年来,国内外科学界和有关机构已经开展了大量的与大气成分及其变化有关的科学研究和业务观测工作。建立不同级别的大气本底观测站,开展大气成分及其相关要素的长期观测,就是上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气本底观测方面,世界气象组织(WMO)及其许多成员国的气象部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早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末期,世界气象组织就分别着手建立了全球臭氧观测系统(GO3OS)和本底大气污染监测网络(BAPMON)。1989年,世界气象组织整合了GO3OS和BAPMoN,形成了目前的全球大气观测系统(GAW)。经过近50年的发展以及世界气象组织和有关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和科学界的共同努力,世界气象组织的全球大气观测系统在大气本底观测方面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就,已成为当前全球最大、功能最全的大气成分观测网络;它也是1992年开始建立的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气化学观测子系统,着重于对气候、环境和生态具有重要意义的大气成分要素及其物理化学特性的长期、系统和精确的观测。瓦里关本底台是目前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系统的22个全球基准观测站之一,也是欧亚大陆腹地惟一的站点。按照全球大气观测系统的要求,瓦里关本底台的观测项目大多采用了国际先进方法和设备,并采取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还通过积极参加各种国际比对和标定活动,确保了观测数据的国际可比性。本书就是对瓦里关本底台过去十年观测工作的全面总结和汇报,旨在让国内外相关部门、科技界和感兴趣的公众更全面地了解我国全球大气本底观测工作的方法、手段、进展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