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态气象观测规范:试行

生态气象观测规范:试行

生态气象观测规范:试行

定 价:¥50.00

作 者: 中国气象局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气象学

ISBN: 9787502939540 出版时间: 2005-04-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21 字数:  

内容简介

  气象工作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关系密切。在气象部门现有的监测体系基础上,结合气象部门的实际,建立一个覆盖全国范围的生态气象监测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决策农据,同时也可为气候系统模式研究以及气候变化预测、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提供基础性观测资料。生态气象观测是生态气象信息服务、天气气候预测模式参数获取和相关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生态气象观测规范(试行)》是气象台站进行生态气象观测的技术规定和业务规则,是取得具有准确性、代表性、比较性的生态气象观测资料的技术保障,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本《规范》规定了农田、森林、草地、湖泊、荒漠、湿地等生态系统中水、土壤、大气、生物等要素的观测。为保持观测资料的连续性、一致性以及规范的可操作性,本《规范》在选择观测方法时遵循方法先进、实用、容易掌握,同时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已有各类规范中有明确观测方法的,沿用现有观测方法;其余的观测方法一般采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同时也参考了国内有关部门开展生态观测所采用的方法。《生态气象观测规范(试行)》前后五易其稿,广泛征求部门内外有关专家意见后修改定稿。观测仪器的选择主要考虑稳定可靠易维护、便于长期野外运行,观测精度高,操作简单,具有较高的性价比。《生态气象观测规范(试行)》由预测减灾司和监测网络司联合组织编写,中国气象局审定。具体编写工作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牵头,辽宁、黑龙江、江西、湖北、甘肃、青海等省气象局参加。主要编写人员为刘晶淼、白月明、安顺清、郭安红(气象科学研究院),李刚、张玉书(辽宁),孙永罡、李百超、那济海(黑龙江),胡磊(江西),黎明锋、杨文刚(湖北),秘晓东、刘明春(甘肃),张海珍、李锡福、娄海萍(青海)。预测减灾司的周朝东、佘万明和监测网络司陈永清同志参加了全部的编写组织工作。生态气象观测是气象部门新拓展的一项工作,因此本《规范》中不完善之处在所难免,我们将根据试行惜况,话时予以修订。

作者简介

暂缺《生态气象观测规范:试行》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编 总则
第1章 生态气象观测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生态气象观测的基本要求
2.1 平行观测原则
2.2 点面结合的方法
2.3 观测工作的科学性、连续性、长期性和可行性
第3、章生态气象观测项目
第4章 生态气象观测场地选择原则和要求
4.1 生态气象观测场选择的一般原则和要求
4.2 常规大气(气象)要素观测场的选择原则和要求
4.3 主观测场和辅助观测场的选择原则和要求
4.3.1 农田生态气象观测场的选择原则和要求
4.3.2 森林生态气象观测场的选择原则和要求
4.3.3 草地、荒漠生态气象主观测场的选择原则和要求
4.3.4 湖泊生态气象主观测场的选择原则和要求
4.3.5 湿地生态气象主观测场的选择原则和要求
第5章 观测员基本要求
第二编 大气要素
第一部分 大气物理要素
第1章 观测内容
第2章 观测方法
2.1 常规气象要素
2.1.1 目的意义
2.1.2 观测原理
2.1.3 观测仪器
2.1.4 观测内容
2.1.5 观测方法
2.1.6 观测时间
2.2 大气边界层(近地面层)
2.2.1 目的意义
2.2.2 观测设备
2.2.3 梯度塔设置与仪器安装
2.2.4 观测内容
2.2.5 观测方法
2.3 小气候
2.3.1 目的意义
2.3.2 观测仪器
2.3.3 观测原理
2.3.4 观测内容
2.3.5 观测方法
2.3.6 观测时间和频率
2.4 地一气间感热、潜热、动量通量和C02通量
2.4.1 目的意义
2.4.2 观测仪器
2.4.3 取样频率
2.4.4 观测原理
2.4.5 数据及数据预处理
2.4.6 仪器操作
2.4.7 仪器设置
2.4.8 基本要求
第3章 大气物理要素观测记录簿、表
第二部分 大气化学要素
第4章 观测内容
第5章 观测方法
5.1 大气降尘总量
5.1.1 目的意义
5.1.2 观测原理
5.1.3 选点原则
5.1.4 仪器与试剂
5.2 降水成分
5.2.1 目的意义
5.2.2 观测项目
5.2.3 采样
5.2.4 降水电导率(K)的测定
5.2.5 pH值的测定
5.2.6 降水中K+和Na+浓度的测定
……
第三编 生物要素
第四编 土壤要素
第五编 水环境要素
第六编 灾害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