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地理科学丛书》序前言第一章 水环境中微量金属的形态与测定 1.1 水环境中铜的形态与测定 1.1.1 引言 1.1.2 研究方法 1.1.3 络合参数测定 1.1.4 不同分析方法比较 1.1.5 不同样品来源与环境条件下络合参数的变化 1.1.6 结语 1.2 测定水相游离态金属含量的阳极溶出伏安法 1.2.1 引言 1.2.2 研究方法 1.2.3 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水样络合容量 1.2.4 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游离态金属过程中配合物解离动力学的计算机模拟 1.2.5 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游离态金属过程中配合物解离动力学的数学模拟 1.2.6 结语 1.3 水环境中微量金属形态的平衡计算 1.3.1 引言 1.3.2 天然有机配体模型与参数的选择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1.3.3 环境条件的变化对拟合结果的影响 1.3.4 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比较 1.3.5 结语 参考文献第二章 水环境中铜、铅、镉的形态及其对鱼鳃吸收的生物有效性 2.1 鱼对水相铜、铅、镉的吸收和蓄积 2.1.1 引言 2.1.2 实验方法 2.1.3 金鱼对铅、镉的吸收和蓄积 2.1.4 铜、铅在鱼塘养殖鱼不同组织中的蓄积 2.1.5 铜和铅在彩虹方头鱼吸收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2.1.6 铅和镉在金鱼吸收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2.1.7 结语 2.2 鱼鳃黏液与铜和铅的相互作用表征 2.2.1 引言 2.2.2 实验方法 2.2.3 鲤鱼鱼鳃黏液与铜的络合作用表征 2.2.4 鱼鳃黏液水溶液与铅、铜的相互作用表征 2.2.5 鲤鱼鱼鳃黏液与铜络合作用参数的原位估算 2.2.6 鱼鳃鳃表结合位点与铜的络合作用表征 2.2.7 铜在鱼鳃表面的结合特征 2.2.8 结语 2.3 鱼鳃微环境特征及其对铜形态的影响 2.3.1 引言 2.3.2 实验方法 2.3.3 鲤鱼鱼鳃微环境特征及其对铜形态的影响 2.3.4 彩虹方头鱼鱼鳃微环境特征及其对铜形态的影响 2.3.5 结语 2.4 颗粒吸附态铜、铅、镉对鱼鳃吸收的生物有效性 2.4.1 引言 2.4.2 实验方法 2.4.3 颗粒吸附态铜对彩虹方头鱼鱼鳃吸收的生物有效性 2.4.4 颗粒吸附态铜对鲤鱼鱼鳃吸收的生物有效性 2.4.5 颗粒吸附态铅对金鱼鱼鳃吸收的生物有效性 2.4.6 颗粒吸附态镉对金鱼鱼鳃吸收的生物有效性 2.4.7 结语 2.5 有机络合态铜对鱼鳃吸收的生物有效性 2.5.1 引言 2.5.2 实验方法 2.5.3 腐殖酸络合态铜对彩虹方头鱼鱼鳃吸收的生物有效性 2.5.4 腐殖酸络合态铜对彩虹方头鱼鱼鳃吸收生物有效性的计算机模拟 2.5.5 EDTA络合态铜对彩虹方头鱼鱼鳃吸收的生物有效性 2.5.6 EDTA络合态铜对鲤鱼鱼鳃吸收的生物有效性 2.5.7 结语 参考文献第三章 根际土壤中铜、镉、铅、锌的形态及其对植物的生物有效性 3.1 根际土壤中铜、镉、铅、锌的赋存形态 3.1.1 引言 3.1.2 实验方法 3.1.3 玉米根际土壤中铜的形态转化 3.1.4 不同作物根际土壤中铜、镉、铅、锌的形态转化 3.1.5 玉米根际土壤中铜、镉和铅形态随距离的变化 3.1.6 结语 3.2 影响根际土壤中铜、镉、铅形态的主要因素 3.2.1 引言 3.2.2 实验方法 3.2.3 pH值对根际土壤中铜、镉、铅形态的影响 3.2.4 根际分泌物对根际土壤中铜、铅和镉形态的影响 3.2.5 微生物对根际土壤中铜、镉和铅形态的影响 3.2.6 结语 3.3 玉米根际土壤中铜、镉、铅形态的动态变化 3.3.1 引言 3.3.2 实验方法 3.3.3 玉米根际微环境条件的动态变化 3.3.4 玉米根际土壤中铜、镉、铅形态的动态变化 3.3.5 玉米根际土壤中铜、镉、铅形态动态变化的机理 3.3.6 结语 3.4 菌根菌对土壤中铜、镉、铅、锌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 3.4.1 引言 3.4.2 实验方法 3.4.3 菌根真菌对根际土壤中铜、镉、铅、锌形态的影响 3.4.4 菌根真菌对根际土壤中铜、镉、铅、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3.4.5 结语 参考文献第四章 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形态、有效性与植物吸取修复 4.1 污染土壤中铜形态、有效性和植物吸取修复 4.1.1 引言 4.1.2 实验方法 4.1.3 复合污染土壤中香薷属植物的生长与重金属含量的动态变化 4.1.4 铜污染农田土壤植物修复的伴随重金属离子的陪补效应 4.1.5 铜污染农田土壤植物修复的养分调控 4.1.6 模拟铜污染碱性土壤上修复植物生长和铜富集的养分调控 4.1.7 模拟铜污染酸性红壤的植物修复及其有机诱导作用 4.1.8 铜污染农田土壤植物修复的EDTA和低分子有机酸诱导强化效应 4.1.9 复合污染农田土壤植物修复的化学和微生物调控 4.1.10 结语 4.2 污染土壤中镉形态、有效性和植物吸取修复 4.2.1 引言 4.2.2 实验方法 4.2.3 模拟镉污染土壤中EDTA对镉形态和芥菜镉毒害作用的影响 4.2.4 芥菜对镉的吸收及其EDTA影响 4.2.5 结语 4.3 污染土壤中锌的形态、有效性及植物吸取修复 4.3.1 引言 4.3.2 实验方法 4.3.3 锌镉复合污染土壤中超积累植物根际和非根际溶液中锌及pH值的动态变化 4.3.4 锌镉复合污染土壤上超积累植物吸取修复的EDTA螯合强化 4.3.5 锌铜污染土壤中溶液态金属变化及其r射线消毒和锌与铜交互作用效应 4.3.6 锌污染土壤中高麦草的耐性及其连茬修复作用 4.3.7 结语 4.4 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EDTA的配位移动作用及其环境风险 4.4.1 引言 4.4.2 实验方法 4.4.3 复合污染土壤中EDTA处理后土壤溶液性质和重金属浓度的动态变化 4.4.4 复合污染土壤中EDTA处理后渗滤液性质及金属元素浓度的动态变化 4.4.5 结语 参考文献第五章 河流沉积物中铜、镉、铅、锌的质量基准 5.1 河流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的建立方法概述 5.2 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数值型质量基准(水质基准法) 5.2.1 引言 5.2.2 研究区域简介 5.2.3 孔隙水中金属溶解浓度的测定 5.2.4 与当地水质基准比较 5.2.5 结语 5.3 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数值型质量基准(相平衡分配法) 5.3.1 引言 5.3.2 AVS和SEM分析 5.3.3 固—液相问平衡分配系数 5.3.4 特定的水质基准 5.3.5 单一金属的数值型基准 5.3.6 多金属数值型基准 5.3.7 结语 5.4 河流沉积物重金属响应型质量基准(三合一法) 5.4.1 引言 5.4.2 方法实施概述 5.4.3 污染化学分析 5.4.4 生物毒性检测 5.4.5 底栖生态调查 5.4.6 三合一响应矩阵与图形 5.4.7 结语 参考文献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