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是维系国家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地,也是一个国家开展生态建设的支点。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国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我国国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孕育并保存了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高等植物和脊椎动物分别占到世界总数的10%和14%,陆生生态系统多达599类,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这些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中。这些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急剧膨胀,我国的自然保护区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面对挑战,人类无时不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发展的实践证明,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根本措施,是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护生态环境最有效的手段。自然保护区不仅保护了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而且为探求自然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供了示范。今天,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现社会文明进步、展示国民素质的重要指标。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事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林业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1956年建立了黑龙江丰林、浙江天目山、广东鼎湖山、云南西双版纳等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第一批自然保护区,由此启动了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建设发展的步伐。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从无到有,已取得了长足发展。多年来,林业部门作为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创始者,在地方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抢救性地划建了一大批自然保护区,尤其是通过组织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六大林业重点建设工程,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快速发展。截止到2003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999处,面积1.4亿公顷。其中,林业部门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538处,面积达1.2亿公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4处。基本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使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历史价值最高、生态效益最好、最急需重点保护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保护。在自然保护区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护区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由于人口众多,经济落后,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国家和地方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严重不足,加之在一些地方,保护管理手段不力、措施不到位,甚至一些保护区监测技术落后,科研工作尚未开展,这都制约了自然保护区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使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没能适应国家社会整体发展对自然保护区的要求。为提高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水平,国家和地方制定了有关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出台了一些行政性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内容涉及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管理、野外巡护、土地权属、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经营利用等多个方面。这些法律法规和文件是各级政府和林业等部门多年来建设管理自然保护区的经验总结,对推动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规范自然保护区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进一步深化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提高保护和管理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国家林业局已经调整了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指导思想,开始由注重对保护区的数量型发展,向注重对保护区质量型发展的转变。特别是对各级各类保护区提出了建立健全保护管理体系、资源调查与监测体系、科技支撑体系、执法体系、宣传培训体系、信息网络管理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的要求,这将对提高自然保护区的整体水平,起到极大促进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建设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非常和谐的文明社会,这是对我们从事自然保护事业的所有人提出的最高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下,保护好现有资源,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的优良遗传基因优势,大力培育繁殖优良品种,发挥自然保护区基因库作用,为我国生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的新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以质量为前提,强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使之逐步走上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自然保护事业的社会公益性也需要全社会的了解和支持。为此,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将有关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近年来出台的文件汇编成册,以便于各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者和林业工作者学习使用,同时也为广大热爱、关心、支持自然保护事业的各界人士了解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提供方便,为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的依法管理,指导和推动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