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实验课的目的
二、实验课的要求
三、实验报告的要求
四、实验室守则
第一章 常用的主要仪器设备
一、运动负荷仪
二、生理描记系统
三、电子刺激器
四、分光光度计
五、心率遥测系统
六、心阻抗仪
七、超声心动仪
八、何尔登气体分析器
九、计算机在生理实验中的应用
第二章 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准备
二、动物的麻醉
三、急性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第三章 骨骼肌的活动及其控制实验
实验1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实验2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
实验3 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定
实验4 刺激强度与骨赂肌收缩的关系
实验5 负荷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实验6 肌纤维类型比例的测定
实验7 破坏小白鼠小脑的观察
实验8 免大脑皮层运动区功能定位
实验9 表面肌电图的描记
实验10 不同负重对肌肉收缩速度及功率的影响
第四章 氧运输系统实验
实验11 肺通气功能的测定
实验12 不同强度运动时肺通气量、需氧量、吸氧量和运动后过量氧耗的测定
实验13 人体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
实验14 人体AB0血型的鉴定
实验15 人体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实验16 蛙心搏动过程的观察
实验17 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实验18 人体在安静及运动时心电图的描记
实验19 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心率的测定
实验20 人体在安静及运动后动脉血压的测量
实验21 人体心输出量的测定
实验22 兔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
实验23 植物性神经功能的测定
实验24 最大吸氧量的测定
实验25 无氧阈的非创伤测定
第五章 物质与能量代谢实验
实验26 运动性蛋白尿的测定
实验27 人体基础代谢的测定
实验28 人体体温的测定
实验29 不同强度运动时的能耗量与机械效率的测定
实验30 无氧功率的测定
第六章 感觉和神经系统的整合功能实验
实验31 视力的测定
实验32 视野的测定
实验33 眼肌平衡的测定
实验34 色盲的测定
实验35 视觉深度的测定
实验36 动物一侧迷路破坏的效应
实验37 前庭功能稳定性的测定
实验38 本体感觉功能的测定
第七章 体育教学和训练的生理学分析实验
实验39 活动性休息对工作能力的影响
实验40 反应时的测定
实验41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实验42 动作速度的测定
实验43 肌肉力量的测定
实验45 训练水平的生理学评定
第八章 年龄、性别、环境与运动实验
实验46 人体身体成分的推测
附录一 度量衡对照表
附录二 人体常用的生理常数
附录三 常用生理盐溶液的成分及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