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荟萃了最新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代谢综合征的基本概念、流行病学特征、相关危险因素、临床评估及危险性预测、当前研究趋势、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胰岛素抵抗的特点;代谢综合征的中枢调节、神经体液因素、相关基因及细胞信号转导、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实验动物模型;代谢综合征所致的心肌肥厚、内皮功能紊乱、血管中膜和外膜病变、肾脏早期损害、血栓前状态等靶器官损害特点;代谢综合征导致的高血压、脂质紊乱、肥胖、糖尿病、冠心病、肾病、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等临床并发症;儿童及青少年疾病、妇科疾病、肝病相关的代谢综合征的特点及其性别差异;代谢综合征多重危险因素干预、适量运动、饮食控制、健康教育、药物、手术及介入治疗等防治措施及效果评价。内容新颖实用,适合从事心血管、内分泌代谢病及相关专科的临床医师、研究人员和研究生等阅读参考。本书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血脂紊乱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这些慢性病相互影响,并常在同一个体聚集存在,这一临床现象称之为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近年来MS的发病率正以惊人的速度上升,在欧美国家已达20%~25%,中国为15%。MS发病涉及脂肪细胞病理改变、血脂紊乱和胰岛素抵抗等多个环节,主要后果为心血管损害,尤其冠状动脉和外周动脉粥样硬化。MS已成为一个新的公共卫生问题,并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国内外学术界目前对MS的概念、诊断标准、病理生理基础、临床预后以及防治策略在认识上尚不完全一致,广大民众对MS更缺乏基本的了解,这给理论和实践均带来一些困惑。MS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临床现象,只有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才可能更好地认识,并予以防治。目前,详尽介绍MS的专著不多,结合自己工作经验阐述MS的更少。为此,编著者参考了近年国内外大量的MS相关文献,并结合我们近几年在MS方面做的一些工作和实践体会编著了本书。希望本书能达到以下几个目的:①加深对MS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理解和认识;②明确MS的临床诊断、评估和干预策略;③增进学科交流;④促进MS的研究和防治。为此,在编写本书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充分体现以下几个特点:1学术性因MS是一个新的问题,对它的认识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为了客观和准确地反映MS的研究现状,编著者在MS发病机制的相关章节中,尽量列出了不同专家学者的观点和假说,只有通过不断的争论和实践,才能最终揭示MS的本质。2新颖性MS的研究目前多见于文献报道和各专业学术会议资料,可资参考的专著不多。因此,本书收集了近几年的主要相关文献,在引用新观点的同时,也适当阐述原有的认识,以便读者对比。3实用性MS本身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临床问题,它不仅与诊断有关,还涉及多重危险因素控制和生活方式的改善等综合干预。因此,在诊断和治疗章节中综合了最新的与MS诊断和防治相关的指南或建议,以供实践中参考。4交叉性MS不仅涉及心血管和代谢内分泌,也与肾脏、消化、神经和妇儿等相关学科关系密切,为体现多学科特点,除心血管和代谢内分泌医师参与外,还邀请了神经科、肾脏科、小儿科的同仁共同参与编写,阐述了相关学科的MS,希望能促进学科间的交流。5探索性MS仍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入的临床课题,许多问题尚不清楚。因此,除了介绍国内外已有的成果外,在部分章节中也融入了编著者近年在MS研究方面的一些初步工作,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书的编著者中,有知名的老专家,但绝大多数为青年学者和临床医师。限于编著者之间的知识、经验和学科背景的差异,可能造成各章的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另外,由于MS属多学科问题,我们的学识水平也难以阐明这一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书中的某些观点主要来自我们自己的一些初步经验体会,可能还不成熟,我们真诚希望广大专家学者及同仁批评指正。本人主要从事高血压研究,深刻体会到心血管和代谢内分泌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根据MS的特点及国外的学科发展模式,我于1997年提出成立高血压内分泌科和高血压代谢病中心的建议,并于2000年在第三军医大学王谦校长等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成立了这个新学科,使我们真正地达到了心血管与代谢内分泌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互相促进,推动MS诊治和研究,也为编写本书奠定了基础,在此表示真诚的感谢。最后,特别要衷心感谢中国工程院王正国院士,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增强了我编写这本专著的信心。另外,北京大学徐成斌教授、唐朝枢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余国膺教授也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给予了许多指教。近年来,国内外代谢内分泌和心血管病专家在MS及其相关疾病研究的许多重要工作,也为本书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国家自然基金委生命科学部的研究基金支持,也是我们得以完成本书的重要保证。最后,要感谢家人和各位亲朋好友的关心和支持。本书编写中参阅并引用了国内外大量文献,限于篇幅,未能逐一列出作者姓名和出处,仅列出主要的参考文献,在此向所有原著作者表示歉意和感谢。祝之明2005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