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医学内科学药源性疾病诊治手册

药源性疾病诊治手册

药源性疾病诊治手册

定 价:¥49.00

作 者: 吴笑春
出版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基础医学

ISBN: 9787801946409 出版时间: 2005-05-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开 页数: 612页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以作者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为基础,以翔实的临床典型病例为依据,详细介绍了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分类、发生原因、监测方法和各种报表填写方法,药源性疾病的影响因素和防治原则,以及发生在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精神、内分泌、代谢等系统和肾脏、血液、感染、肌肉、骨关节、口腔、眼、耳、皮肤等组织和器官的药源性疾病的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常见致病药物、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书中特别介绍了中药不良反应的诊治,并针对典型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与讨论,总结其经验和教训。本书适合临床各科医护人员及基层医师阅读参考。本书前言药物不良反应是由于用药引起的药物对人体的非期望性反应。药源性疾病通常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因药物本身的作用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的各种异常状态。药源性疾病是次生疾病,其发生、发展与药物数量的激增和不合理用药的现状密切相关。几乎所有药物都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其实就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由量变转化到质变而产生的不良后果。近年来,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呈现出明显增高的趋势,对人民群众的健康构成了不可忽视的威胁。在我国,特别是近年的康泰克事件、拜斯亭事件、马兜铃酸事件等,更使人感到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危害就在身边。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药品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防治工作,不断加大药品安全性管理的力度。卫生工作者是防治药源性疾病的主力军,理应学习和普及药源性疾病的知识,以保障人民用药安全。大力倡导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预防药源性疾病,在当前医药事业迅速发展、新药开发如雨后春笋的形势下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彻底根绝药源性疾病是不现实的,但把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减少到最低限度却是完全可以争取的。对药源性疾病应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则需要准确地诊断,及时、正确地处理,尽可能降低其危害程度,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从这一点出发,本书以大量翔实病例“说事”,力求具有较强的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说明药源性疾病的危害及其预防的重要性,希望有助于广大读者,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提高对药源性疾病的认识,争强合理用药的意识。需要说明的是,编著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水平有限,加之现代医学对药源性疾病认识的局限性,对于书中不妥,甚至错误之处,尚祈通道和广大读者不吝指正。本书参考借鉴的部分实例来源广泛,无法一一致谢,好在医学本来就是一项“前人载树,后人乘凉”的事业。人民军医出版社的郭伟疆编辑是本书的策划和提议人,并在编写过程中给予编著者很多鼓励和建议,在此表示深切的谢意。

作者简介

暂缺《药源性疾病诊治手册》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药物不良反应
第一节 临床表现与分类
一、临床表现
二、分类
第二节 发生原因
一、给药方法
二、药物相互作用
三、机体因素
第三节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一、概述
二、监测方法
三、我国的监测体系
四、报告范围和报告方式
五、因果关系评价
第四节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填写方法
一、填写注意事项
二、填写详细要求
第二章 药源性疾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影响因素
第三节 防治原则
一、加强宣传和教育
二、加强监管
三、加强研究
四、加强预防
五、处理原则
六、防治对策
第三章 药源性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药源性哮喘
第二节 药源性肺炎
一、间质性肺炎
二、药物过敏性肺炎
三、系统性红斑狼疮肺炎
第三节 药源性肺水肿
第四节 药源性咯血
第五节 药源性呼吸困难
第六节 药源性呼吸衰竭
第四章 药源性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节 药源性心律失常
第二节 药源性心功能损害
第三节 药源性心肌缺血
第四节 洋地黄中毒
第五节 药源性休克
第六节 药源性高血压
第七节 药源性低血压
第五章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 药源性食管疾病
第二节 药源性上消化道出血及穿孔
第三节 药源性腹泻
第四节 药源性肠梗阻
第五节 药源性肝损害
第六章 药源性神经精神疾病
第一节 药源性癫痫
第二节 药源性锥体外系综合征
第三节 药源性头痛
第四节 药源性颅内高压
第五节 药源性昏迷
第六节 药源性精神障碍
第七章 药源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第一节 药源性高血糖症
第二节 药源性低血糖症
第三节 药源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第四节 药源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第五节 药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第六节 药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第八章 药源性肾病
第一节 药源性肾功能衰竭
第二节 药源性血尿
第三节 药源性排尿困难及尿潴留
第九章 药源性血液病
第一节 药源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二节 药源性溶血性贫血
一、药物氧化性溶血性贫血
二、药源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第三节 药源性白血病
第四节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五节 药源性过敏性性紫癜
第六节 药源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十章 药物与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药物与细菌感染性疾病
一、藐生素相关性腹泻
二、败(茵)血症
三、肺部感染
四、其他部位感染
第三节 药物与真菌感染性疾病
一、外源性真菌感染
二、内源性真菌感染
第四节 药物与病毒感染
第五节 药物与其他特殊病原菌感染
第六节 药物与卡氏肺囊虫肺炎
第七节 药物与其他寄生虫感染
第十一章 药源性肌肉、骨关节疾病
第一节 药物性肌痛和肌痉挛
第二节 药物所致横纹肌溶解症
第三节 药物性骨质疏松症
第四节 药物性骨坏死
第五节 药物性关节痛和关节炎
第十二章 药源性口腔、耳、眼疾病
第一节 药源性口腔黏膜病变
一、药物性口炎
二、口腔黏膜有色病变
第二节 药物性味觉障碍
第三节 药物性喉痉挛及喉水肿
第四节 药物性耳毒性
第五节 药物性视力障碍
一、药物性视神经病变
二、药物性视网膜病变
三、药物性视中枢功能障碍
四、药物性屈光异常
第十三章 中药不良反应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见中药、中成药所致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三节 常见中药、中成药所致泌尿系统疾病
第四节 常见中药、中成药所致消化系统疾病
一、肝损害
二、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第五节 常见中药、中成药所致呼吸系统疾病
第六节 常见中药、中成药所致血液疾病
第七节 常见中药、中成药所致中枢与周围神经损害
第八节 常见中药、中成药所致变态反应
第十四章 药物性变态反应
第十五章 药源性皮肤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见的药物性皮肤反应
一、过敏症
二、荨麻疹与血管性水肿
三、发疹型药疹
四、光敏感性皮炎
五、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六、多形性红斑与斯一约综合征
七、固定性药疹
八、结节性红斑样疹
九、紫癜型药疹
十、湿疹型反应
十一、血清病样综合征型反应
十二、红斑性狼疮样综合征样反应
十三、变应性血管炎型反应
十四、中毒性表皮坏死性松解型反应
十五、剥脱性皮炎型反应
十六、苔藓样反应
十七、玫瑰糠疹样反应
十八、水疱一大疱型药疹
十九、痤疮样发疹
二十、银屑病样发疹
二十一、脱发
二十二、色素性反应
二十三、皮肤角化与甲板变化
二十四、齿龈增生
二十五、阿弗他性口炎
附录A 典型病案讨论
附录B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
附录C药品不良反应疾病分类编码
附录D药物对妊娠危害的危险等级
附录E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
附录F药品群体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
附录G新药监测期期限表(试行)
附录H对胎儿及哺乳期有明显影响的药物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