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根据现代细胞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细胞病理学和肿瘤病理生物学等基础理论知识,结合其对细胞形态学的观察研究成果,以图解形式详细阐述了人类各器官系统癌前病变与肿瘤的细胞形态,介绍了人体各种体细胞快速染色技术,对人类间期细胞核染色质细微结构、核仁数目和形态,以及反映细胞质功能状态的观察结果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全书共精选彩色图片400余幅,按各器官系统和细胞类别分章编排,文字简练,图像逼真,集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可供临床医师、技师、科研人员及医学院校师生阅读参考。本书前言前言在妇科病普查期间,作者多次应邀参加基层或边远地区医疗单位宫颈或阴道涂片的阅片工作。这种有益的实践,使作者深刻地体验到边远地区经济发展和卫生条件的落后,同时,也发现细胞病理学的实际工作在基层非常粗浅,在理论上也存在许多疑问,如人类细胞的核仁较准确的数目范围、核仁的形态与大小、细胞突变形成肿瘤的理论与细胞病理学、肿瘤细胞染色体与分裂间期细胞核的形态关系,以及癌前病变与形态学鉴别的理论与实践等问题,常常使观察者在处理疑难病例时缺乏理论上的指导。在学术交流中,老师和同行们希望我将多年来逐渐形成的观点写出来。在萌发写这本书的初期,在总体上做了一些思考:细胞是一个整体,其美好在于矛盾的对立统一。在自然界的发展中,无论宏观还是微观的事物发展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类之所以能成为生命舞台上的主宰,关键在于人类的思维与其他物种不可比拟。科学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由于科学领域中分科较细的局限,人类思维往往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对事物发展过程进行认识上的“割裂”。这种“割裂"对科学的发展是有害的,结局是可悲的。物质、生命和思维这三大因素构成了现代科学的基础,而现代科学领域中的协同作用理论标志着科学发展的重要转折,学科间的关系是一种崭新的动态关系;当一个学科陷入窘境,而另一个学科则可能出现令人兴奋的发展。因此,I临床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临床,学科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各学科融合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细胞病理学也同样面临这种情况。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人们对于癌变过程中细胞内的变化了解得越来越细,越来越容易辨认,因而人们可以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基因的功能和作用,研究基因控制的细胞代谢,例如蛋白质合成、癌基因、肿瘤控制基因等。表面上看,这些发展似乎在“压缩”着其他学科,其实是一个交互促进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将揭示细胞病理学的基础理论问题。由于昂贵的基因检测不是一般百姓都能接受的,因此,细胞病理学仍具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空间。鉴于这些思考,我试图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从细胞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细胞病理学、肿瘤病理生物学,以及遗传毒理学等基础知识与细胞形态学相结合的角度,阐述了一些观点,其目的是为观察、分析一些疑难病例获得理论上的支持。根据遗传信息DNA—RNA一蛋白质的传递方向、胞质中蛋白质合成与运输的一般规律,要了解间期细胞核较准确的核仁数目和形态,首先要寻找一种能清晰显示细胞核结构与细胞质功能状态的染色技术,以解决妇科病普查中宫颈或阴道涂片繁重的阅片工作及染色速度问题。在对现有常规染色剂及市售快速染色剂比较之后,我们寻找到一种较为满意的染色剂,并进行了大量的应用观察。应该说,这种“体细胞快速染色试剂”是完成此:书的重要基础。本书除对照图片外,均为“体细胞快速染色试剂”的效果图片。对人类问期细胞核染色质细微结构、核仁数目范围和形态,以及反映细胞质功能状态的观察结果与过去不同。在根据细胞突变形成癌的理论与形态学观察方面,对癌前病变细胞形态的变化过程提出了一种模式。基于这种模式和理论,提出了宫颈或阴道细胞学中“癌前病变”细胞的识别问题。这与美国Bethesda(1991)系统中“未明确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鳞状上皮内病变(SIL)不同,我们试图将“癌前病变”细胞形态的鉴别,从Papanicolaou的“癌前核异质"、“未明确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及鳞状上皮内病变(SIL)定义中区别出来,以获得最有利于病人的解释,从而引起临床医生和病人的高度重视。为写好本书,我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如存在缺点和不足,恳请读者批评指正。非常感谢新疆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同行们,对他们给予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永远铭记……还要非常感谢美国SudhaRKini医生的许多学术观点对我产生的影响和启发,使我能够大胆地将过去和现在掌握的多个学科基础知识,融合在细胞病理学的研究中。我要深深的感谢我的夫人,在写作过程中为我付出的辛劳。限于水平和时问,书中难免错漏不当之处,欢迎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殷学军2005年春于新疆乌鲁木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