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环境科学、安全科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特殊水质处理技术

特殊水质处理技术

特殊水质处理技术

定 价:¥38.00

作 者: 张莉平,习晋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水处理

ISBN: 9787502575373 出版时间: 2006-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50 字数:  

内容简介

  主要内容本书主要涉及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饮用水中特殊水质的处理;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循环冷却水的水质处理。具体内容包括:微污染水源水质处理技术、地面水除藻技术、水的除氟、地下水除铁除锰、水的冷却、循环冷却水水质稳定处理。 本书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着重从理论分析、设计计算、工艺流程及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既介绍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又介绍了一些新工艺、新技术,每个章节均列举了相应的工程实例。 本书主要供从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等科研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从事市政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人员查阅;同时还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本书前言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尤其是有机化工、石油化工、医药、农药、杀虫剂及除草剂等生产工业的迅速增长,有机化合物的产量和种类不断增加,各种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未达到排放标准就直接进入水体,对水源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水源水质也因此急剧下降。由于受污染水体成分复杂,特别是含有有机物、藻类等污染物,采用常规处理工艺是不能去除的。为了使饮用水水质能满足《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的需求,对常规净水工艺往往还应增加预处理或深度处理工艺。本书就生物预处理技术、活性炭处理技术、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技术、膜处理技术等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藻类产生的臭味用常规净水工艺很难去除,常使城市供水中出现不愉快气味,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给水处理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对水体中藻类的去除主要介绍了化学药剂法除藻、微滤机除藻、气浮法除藻、直接过滤除藻、强化混凝沉淀除藻、生物处理除藻、预氧化强化除藻以及藻毒素的去除方法。 我国是地方性饮水氟中毒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改用低氟水源是防治饮用水氟中毒的根本措施;但是,相当一部分高氟水地区往往无低氟水源可以就近饮用,不得不采用饮水除氟技术。在书中主要介绍活性氧化铝吸附过滤、骨炭吸附过滤、铝盐混凝沉淀、羟基磷灰石(HAP)等除氟方法。而当地下水中所含铁、锰超标时,需进行除铁、锰处理,本书主要介绍曝气接触氧化法去除铁、锰。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淡水资源,对水的冷却原理、冷却构筑物及循环冷却水的水质处理也进行了阐述。 本书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着重从理论分析、设计计算、工艺流程及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既介绍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又介绍了一些新工艺、新技术,每个章节均列举了相应的工程实例。 在整个编写过程中,方晞教授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张俭老师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谨请专家和读者予以批评和斧正。 编者2005年10月 本书目录第1章微污染水源水质处理技术 11水环境污染状况 12水源水中污染物 13水质标准 131国际水质标准的现状 132三种主要标准的特点 133水质标准与水系传染病 134我国关于生活饮用水水质的卫生标准 14微污染水源水质处理技术 141活性炭处理技术 142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技术 143生物预处理技术 144膜处理技术 15微污染水源水质处理技术实例 151周家渡水厂深度处理设计 152颗粒填料(陶粒滤料)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设计计算 153人工合成填料(YDT填料)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设计计算 154塔式生物滤池用于微污染水源水处理的设计计算 155颗粒活性炭吸附法用于饮用水深度处理的设计计算 156臭氧生物活性炭联用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设计计算 157采用反渗透装置以城市自来水制取纯净水机组的设计 计算 参考文献 第2章地面水除藻技术 21水体中藻类与藻毒类 211蓝藻及毒素 212蓝藻毒素的危险评价与监测 22藻类对制水的影响 23藻类去除方法 231化学药剂法(加药灭藻法) 232微滤机除藻 233气浮法除藻 234直接过滤除藻 235混凝除藻 236沉淀或过滤除藻 237生物处理除藻 238藻毒素的去除方法 24除藻技术实例 241气浮法除藻 242生物接触氧化法除藻 243预氧化除藻 244强化混凝沉淀除藻 245水厂常规处理工艺去除藻毒素 246高锰酸钾复合药剂除藻臭 247投泥除藻 参考文献 第3章水的除氟 31概述 311氟化物在环境中的存在及人群暴露水平 312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13在饮水中限值的确定 314除氟方法 315除氟作用机理 32活性氧化铝吸附过滤 321活性氧化铝除氟的原理 322影响除氟效果的因素 323再生工艺 324活性氧化铝吸附过滤法除氟设计概述 33骨炭吸附过滤 331骨炭吸附过滤机理 332影响除氟效果的因素 333再生工艺 34铝盐混凝沉淀 341机理 342影响除氟效果的因素 343铝盐混凝沉淀除氟设计概述 35羟基磷灰石除氟 351概述 352羟基磷灰石合成方法与合成条件 353羟基磷灰石除氟机理 354影响除氟效果的因素 36其他除氟方法 361离子交换法 362电凝聚法 363电渗析法 37除氟实例 371活性氧化铝吸附过滤法除氟 372活性氧化铝吸附过滤法除氟的计算 373电凝聚除氟 374混凝沉淀法除氟的计算 375骨炭法除氟 参考文献 第4章地下水除铁除锰 41概述 411铁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 412铁及其在饮用水中的限值 413锰的循环 414锰及其在饮用水中的限值 42地下水中铁和锰的氧化速率 421地下水中铁和锰的存在形式 422铁的化学平衡和氧化速率 423锰的氧化速率 43地下水除铁方法 431空气自然氧化除铁 432接触催化氧化除铁 433生物氧化除铁 44地下水除锰方法 441接触氧化除锰 442生物氧化除锰 45原水中铁锰共存的除铁除锰方法 451主要影响因素 452原水中铁锰共存的除铁除锰方法 453充氧回灌地层除铁除锰 46地下水的曝气 461气水比的选择 462曝气装置的形式及适用条件 463曝气装置 47地下水除铁除锰实例 471自然氧化法除铁的计算 472接触氧化除铁除锰实例 473空压机曝气压力式过滤除铁工艺设计实例 474莲蓬头曝气重力式过滤除铁工艺设计 475射流泵曝气无阀滤池过滤除铁工艺设计 476表面曝气两级过滤除铁除锰工艺设计 477生物接触法除铁除锰水厂的设计与运行实例 参考文献 第5章水的冷却 51水的冷却原理 511水的蒸发散热 512水的接触散热 52冷却塔热力计算基本方程 521焓差理论 522逆流式冷却塔热力计算基本方程式 523冷却塔的性能 53冷却塔的设计与计算 531机械通风冷却塔的设计 532逆流式冷却塔的热力计算及应用 533逆流机械通风冷却塔设计实例 534冷却塔运行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 54冷却构筑物类型 541冷却池 542湿式冷却塔 55冷却塔的工艺构造 551冷却塔的组成 552通风筒 553配水系统 554淋水填料 555通风及空气分配装置 556除水器 557集水池 参考文献 第6章循环冷却水水质稳定处理 61循环冷却水的水质特点和处理要求 611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的问题 612循环冷却水的水质特点 613循环冷却水的基本水质要求 614循环冷却水结垢控制指标 62循环冷却水处理 621腐蚀控制 622沉积物控制 623微生物控制 63循环冷却水的预处理 631化学清洗 632钝化 633预膜 参考文献 附录1美国现行饮用水水质标准(2001年) 附录2《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Sanitary Standard for DrinkingWater Quality) 附录3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

作者简介

暂缺《特殊水质处理技术》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第1章 微污染水源水质处理技术
1.1 水环境污染状况
1.2 水源水中污染物
1.3 水质标准
1.3.1 国际水质标准的现状
1.3.2 三种主要标准的特点
1.3.3 水质标准与水系传染病
1.3.4 我国关于生活饮用水水质的卫生标准
1.4 微污染水源水质处理技术
1.4.1 活性炭处理技术
1.4.2 臭氧一生物活性炭处理技术
1.4.3 生物预处理技术
1.4.4 膜处理技术
1.5 微污染水源水质处理技术实例
1.5.1 周家渡水厂深度处理设计
1.5.2 颗粒填料(陶粒滤料)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设计计算
1.5.3 人工合成填料(YDT填料)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设计计算
1.5.4 塔式生物滤池用于微污染水源水处理的设计计算
1.5.5 颗粒活性炭吸附法用于饮用水深度处理的设计计算
1.5.6 臭氧一生物活性炭联用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设计计算
1.5.7 采用反渗透装置以城市自来水制取纯净水机组的设计计算
参考文献
第2章地面水除藻技术
2.1 水体中藻类与藻毒类
2.1.1 蓝藻及毒素
2.1.2 蓝藻毒素的危险评价与监测
2.2 藻类对制水的影响
2.3 藻类去除方法
2.3.1 化学药剂法(加药灭藻法)
2.3.2 微滤机除藻
2.3.3 气浮法除藻
2.3.4 直接过滤除藻
2.3.5 混凝除藻
2.3.6 沉淀或过滤除藻
2.3.7 生物处理除藻
2.3.8 藻毒素的去除方法
2.4 除藻技术实例
2.4.1 气浮法除藻
2.4.2 生物接触氧化法除藻
2.4.3 预氧化除藻
2.4.4 强化混凝沉淀除藻
2.4.5 水厂常规处理工艺去除藻毒素
2.4.6 高锰酸钾复合药剂除藻臭
2.4.7 投泥除藻
参考文献
第3章 水的除氟
3.1 概述
3.1.1 氟化物在环境中的存在及人群暴露水平
3.1.2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1.3 在饮水中限值的确定
3.1.4 除氟方法
3.1.5 除氟作用机理
3.2 活性氧化铝吸附过滤
3.2.1 活性氧化铝除氟的原理
3.2.2 影响除氟效果的因素
3.2.3 再生工艺
3.2.4 活性氧化铝吸附过滤法除氟设计概述
3.3 骨炭吸附过滤
3.3.1 骨炭吸附过滤机理
3.3.2 影响除氟效果的因素
3.3.3 再生工艺
3.4 铝盐混凝沉淀
3.4.1 机理
3.4.2 影响除氟效果的因素
3.4.3 铝盐混凝沉淀除氟设计概述
3.5 羟基磷灰石除氟
3.5.1 概述
3.5.2 羟基磷灰石合成方法与合成条件
3.5.3 羟基磷灰石除氟机理
3.5.4 影响除氟效果的因素
3.6 其他除氟方法
3.6.1 离子交换法
3.6.2 电凝聚法
3.6.3 电渗析法
3.7 除氟实例
3.7.1 活性氧化铝吸附过滤法除氟
3.7.2 活性氧化铝吸附过滤法除氟的计算
3.7.3 电凝聚除氟
3.7.4 混凝沉淀法除氟的计算
3.7.5 骨炭法除氟
参考文献
第4章 地下水除铁除锰
4.1 概述
4.1.1 铁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
4.1.2 铁及其在饮用水中的限值
4.1.3 锰的循环
4.1.4 锰及其在饮用水中的限值
4.2 地下水中铁和锰的氧化速率
4.2.1 地下水中铁和锰的存在形式
4.2.2 铁的化学平衡和氧化速率
4.2.3 锰的氧化速率
4.3 地下水除铁方法
4.3.1 空气自然氧化除铁
4.3.2 接触催化氧化除铁
4.3.3 生物氧化除铁
4.4 地下水除锰方法
4.4.1 接触氧化除锰
4.4.2 生物氧化除锰
4.5 原水中铁锰共存的除铁除锰方法
4.5.1 主要影响因素
4.5.2 原水中铁锰共存的除铁除锰方法
4.5.3 充氧回灌地层除铁除锰
4.6 地下水的曝气
4.6.1 气水比的选择
4.6.2 曝气装置的形式及适用条件
4.6.3 曝气装置
4.7 地下水除铁除锰实例
4.7.1 自然氧化法除铁的计算
4.7.2 接触氧化除铁除锰实例
4.7.3 空压机曝气压力式过滤除铁工艺设计实例
4.7.4 莲蓬头曝气重力式过滤除铁工艺设计
4.7.5 射流泵曝气无阀滤池过滤除铁工艺设计
4.7.6 表面曝气两级过滤除铁除锰工艺设计
4.7.7 生物接触法除铁除锰水厂的设计与运行实例
参考文献
第5章 水的冷却
5.1 水的冷却原理
5.1.1 水的蒸发散热
5.1.2 水的接触散热
5.2 冷却塔热力计算基本方程
5.2.1 焓差理论
5.2.2 逆流式冷却塔热力计算基本方程式
5.2.3 冷却塔的性能
5.3 冷却塔的设计与计算
5.3.1 机械通风冷却塔的设计
5.3.2 逆流式冷却塔的热力计算及应用
5.3.3 逆流机械通风冷却塔设计实例
5.3.4 冷却塔运行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
5.4 冷却构筑物类型
5.4.1 冷却池
5.4.2 湿式冷却塔
5.5 冷却塔的工艺构造
5..5.1 冷却塔的组成
5.5.2 通风筒
5.5.3 配水系统
5.5.4 淋水填料
5.5.5 通风及空气分配装置
5.5.6 除水器
5.5.7 集水池
参考文献
第6章 循环冷却水水质稳定处理
6.1 循环冷却水的水质特点和处理要求
6.1.1 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的问题
6.1.2 循环冷却水的水质特点
6.1.3 循环冷却水的基本水质要求
6.1.4 循环冷却水结垢控制指标
6.2 循环冷却水处理
6.2.1 腐蚀控制
6.2.2 沉积物控制
6.2.3 微生物控制
6.3 循环冷却水的预处理
6.3.1 化学清洗
6.3.2 钝化
6.3.3 预膜
参考文献
附录1 美国现行饮用水水质标准(2001年)
附录2 《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Sanitary Standard for Drinking Water Quality)
附录3 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