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集子阴差阳错,一拖已经几年。现在,它终于要和读者见面了。人生事皆是“围城”(我不知道“围城”二字是否为钱钟书先生所发明,倘若是,则此两字就足以让钟书先生不朽了)。几年前,为出版自己的这本集子,曾联系过好几家出版社,其中虽也有表示出兴趣者,但终究不了了之,现在却同时有几家出版社主动找上门来。原来是写好的稿没处发,现在是约稿的人太多,无法一一满足。过去,在法学所的小院子里,要是寂寞中有人呼响我的BP机,说是想就某个问题采访我,或者是别的朋友介绍来的此等差事,都是一律欢迎的,现在却有点顾不过来,连手机号码都不肯随便示人,有时甚至为自己的脾气不好而懊悔。我不想隐藏自己,不是因为自己足够真诚,仅仅是不想让自己太累。在这本集子里,读者可以读到我过去的彷徨,也可以看出我成长的足迹,是如何一步步从幼稚的文字和思想走向成熟的。从1986年来京,集体户口从西城迁到海淀,又从海淀迁到东城,直到后来有了爱、有了家,落户石景山。庆幸命运之余,也不能忘怀那一次次的挣扎,一个热血青年,在转型期的社会大染缸里,他不甘心沉沦,始终怀揣一份对理想的追求。朋友们称他为“阿甘”。重读这些文章,作为作者本人,我有以下几点感受:首先,从思路看,过去的一些文章往往喜欢在一些对策建议上用宏大的口号这样的老套路,后来慢慢归于制度建设,再后来更将制度建设落实为具体的、符合人性的东西。看得出来,自己的认识在深化。应当说,这与自己这些年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生活阅历不无关系。特别是我从事经济学博士后研究后,《制度经济学》等书对我的思维产生了较大影响。我不敢保证我现在就一定找到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只不过想说,任何人的思想都是“有限”的,都受他特定的经历和知识结构的影响。其次,从发表文章的报刊和内容看,涉及面是比较广的。全国有数十家报纸杂志刊登了我题材多样的文章,其中《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在10篇以上,《法制日报》、《检察日报》则更多,其他如《人民日报》、《南方周末》也不少。这反映了自己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敏感。随着自己专业研究的入门和展开,近年来已经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全面开花了,想起那些孤灯夜战的日子,还有那些未了的题材和心愿,内心充满了回忆和惋惜。再次,这些文章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不少报纸,如《文摘报》、《作家文摘》等都转载过其中的文章,有的文章,如《警察要不要作证》、《政府恶意与“选择性起诉”》等,还同时被多家报刊转载;还有的文章,如《治安通报与公众知情权》等,曾被国外刊物全文刊登。有的读者来信,或称“好文”、“说出了时代的声音”,或就自己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请教,或提出商榷意见,或进一步反映实际中的情况。这使我意识到这类文章的价值,也激励着我继续力所能及地写一些这方面的文章。美国华裔学者周策纵在对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评中曾说:“它们是零碎的、短小的,但却是丰富的、深刻的。”收录在本集子中的文章,虽然还远谈不上“丰富”和“深刻”,但这些“零碎的”和“短小的”的东西确实有助于我将那些带有自己思想原创性、又不可能篇篇形成学术论文的东西,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表达出来,同时也有助于我将那些对社会有重要意义的学理问题用大众化的语言予以阐明,使其拥有更广的受众。我自信这种付出,对一个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值得的。正因此,虽然现在学术著译的工作比较忙,但我仍然没有放弃这方面的努力。目前,我还承担着两个报社的专栏写作任务:一是《检察日报》的“法治纵横谈”,一是《新京报》的“具体权利”,每个月分别要供稿一至二篇,前者侧重法制领域,后者侧重社会领域。不管工作有多忙,我都决心坚持下去。坚持下去,必有所成。我初步计划,下一部随笔集准备就叫《具体权利》,再下一部叫《一路走来》,至于这以后还写不写,到时再说。本文集的整理工作琐碎而繁重,有的文章最初是手写稿,并且几次搬家,难以找到下落;10余年来,电脑也换了好几台,过去的文章又不像现在能上网找到;有的文章当初被剪下贴到自己的剪报集里,却没有标明发表于何时,如今只能凭大概印象加以说明。尽管花费不少时间去搜罗,但终究有几篇记忆中的文章没有找着。尤为遗憾的是,文集初稿竞在不知不觉中达到60余万字,最后只好在出版社的建议下忍痛割爱,拿掉近20万字。理解之余,也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能有机会将这些文字奉献给读者。本书收入的文章绝大部分在报刊上公开发表过,我要借此机会感谢这些报刊及其相关的责任编辑,尤其是:《法制日报》的杨悦新,《检察日报》的李国民、孙丽,《中国国情国力》的王二羽,《学习时报》的兰文飞等。江平、高铭暄、郑成思等学界前辈多次对我的这些“豆腐块”文章给予关注和肯定,我感谢他们的鼓励。特别是江先生,还在百忙之中热情为我作序,嘉许之词溢于言表,令我不安和感动。在书稿的整理过程中,夫人刘艳、表妹魏妍、学生许士友帮我做了大量的工作,特致谢忱。能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我的这部集子,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19年前,我这只丑小鸭就是在那里起步的。感谢母校的出版社,让我圆了这个梦。最后,请允许我将此书献给我的父亲和母亲,感谢他们对我的栽培,衷心祝愿他们能健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