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德国著名汉学家马汉茂教授、汉雅娜女士和中国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张西平教授和李雪涛博士主编的一部介绍德国汉学研究方法、人物、历史的论著。以1997年在柏林召开的“德意志汉学协会”第八次年会提交的论文为蓝本,共分五大主题对迄今为止的德国汉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总结。这五大主题分别是:一、学术理论、方法及中国形象;二、汉学历史述略;三、二战后东西德汉学的发展;四、人物:接受与影响;五、图书馆与翻译。德国汉学享誉世界,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并随着德国历史的变迁经历了不同凡响的发展历程。20世纪初,首先受到帝国扩张主义的影响。在希特勒的纳粹时代,部分学者被迫流亡。而二战后东西德的分裂,也使得双方汉学研究的路向南辕北辙:东德汉学为逃避政治的敏感而长期处于孤立地位,并遁入了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安全”研究课题中;而六七十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的冲击,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德汉学对现代中国的关注和研究方法的开放性。1990年东西德意外统一,双方的汉学又重新接轨。这样看来,德国汉学发展史其实就是一幅百余年来现代德国的政治和人文科学演变的缩影图。就此,1997年著名汉学家马汉茂主持召开了德国汉学协会第八届年会,全面总结德语世界汉学的历史并出版了《德语世界的汉学发展:历史、人物与视角》。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中译本,就是德文原书的主体和精华,也是第一部对德国百余年汉学史自觉、全面、深入反思的总结性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