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前言第一章 长征的序幕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二、抗日先遣队的北上三、红六军团的西征四、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决策和部署第二章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一、突破三道封锁线二、血染湘江三、改变战略方向四、进军遵义五、遵义会议第三章 转战云贵川,摆脱围追堵截一、四渡赤水二、巧渡金沙江三、通过彝民区四、强渡大渡河五、翻越夹金山第四章 红四方面军的策应和开始长征一、“川陕甘计划”与策应中央红军二、强渡嘉陵江三、西进松理茂地区四、迎接中央红军第五章 与张国焘分裂活动的斗争一、懋功会师二、北上战略方针的确定三、北上与南下之争四、草地跋涉五、中共中央先行北上第六章 红二十五军的长征一、向豫陕边转移二、创建鄂豫陕根据地三、策应红一、红四方面军四、与西北红军胜利会师第七章 革命大本营在西北的奠基一、突破天险腊子口二、胜利到达吴起镇三、奠基礼四、巩固和扩大陕甘根据地第八章 红四方面军的南下一、张国焘另立“中央” 二、转战川康边三、张国焘南下方针的破产四、西进康北第九章 红二、红六军团的长征一、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建立二、向湘黔边转移三、进军黔西四、转战滇黔边五、渡江北上第十章 长征的胜利结束一、甘孜会师二、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三、三军大会师四、长征的最后一仗结束语主要参考书目后记附:中国工家红军长征路线图 书摘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于1927年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高举革命的大旗,率领广大群众展开英勇的武装斗争,建立了一支支红军和一块块革命根据地,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内普遍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各级政权,革命烈火重新在广大地区燃烧起来。为了消灭蓬勃发展的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蒋介石从 1930年年底开始接连发动了一次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但均被英勇的红军所粉碎。 恰在这时,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中国东北,并一步步向关内进逼,民族革命的高潮逐步在全国兴起。可是,蒋介石竞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继续集中力量“围剿” 各个革命根据地。在他发动的第四次“围剿”被红军打破以后,又于1933年 9月,以100万军队、200多架飞机,对各个革命根据地发动了最大的一次“ 围剿”——第五次“围剿”。 这时,在几块大的革命根据地中,鄂豫皖、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已受到较大的损失。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军主力红四方面军,已向西转移,在川陕边地区建立了新的根据地。湘鄂西根据地的红军主力红二军团,已改编为红三军,在湘鄂川边流动游击。唯有中央革命根据地损失不大。因此,蒋介石这次 “围剿”的重点,是中央革命根据地。为了消灭中央红军,他集中了50万兵力,并把驻赣、粤、闽、湘、鄂各省部队,分编为北路、南路、西路军,再加上第十九路军,集中“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及与之相邻近的湘赣、湘鄂赣、闽浙赣等革命根据地。其部署是: 北路军以顾祝同为总司令,蒋鼎文为前线总指挥,下辖三路军,共33个师又3个旅,是“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力。其任务是:向广昌方向筑垒推进,寻求与中央红军主力决战。 南路军以陈济棠为总司令,指挥粤军11个师又1个旅,阻止中央红军向南发展,并逐步向筠门岭、会昌地区推进,协同北路军作战。 第十九路军等部共6个师又2个旅,扼守闽西和闽西北地区,阻止中央红军向东发展;浙赣闽边区警备部队5个师又4个保安团,“围剿”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并配合北路军第二路军,阻止中央红军向赣东北方向发展。 西路军以何键为总司令,指挥湘军9个师又3个旅,“围剿”湘赣、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并相机东进,阻止中央红军向赣江以西机动。 为了取得这次“围剿”的成功,蒋介石在南昌设立了全权处理赣粤闽湘鄂五省军政事宜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亲自坐镇南昌,指挥这次“围剿”。在政治上,他继续采取“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战略方针,厉行保甲制度和“连坐法”,加强地主武装建设,强化其反动统治。在军事上,他吸取以往失败的教训,采取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和“以守为攻,乘机进剿,运用合围之法,兼采机动之师,远探密垒,薄守厚援,层层巩固,节节进逼,对峙则守,得隙则攻”等原则,并且聘请外国军事顾问,改编部队,举办军官训练团,普遍构筑堡垒封锁线等,企图不断消耗红军的有生力量,最后将红军压缩在狭小区域内,聚而歼之。在经济上,控制交通,实行贸易禁运,对苏区进行严密封锁。与此同时,对外加紧同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勾结,对内肆意进行横征暴敛。筹措“剿共”经费,购买飞机、大炮等,企图彻底消灭红军,摧毁各个革命根据地。 当时,中央苏区红军已发展至8万多人,如果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仍然是有可能的。可是,在这样严峻的局势面前,掌权的“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却实行了错误的军事指导。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