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淞沪会战》(山东画报出版社)以独特的视角、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了战争的惨烈、悲壮场景。撰述者以时间为序对战争进程进行了细致的叙述,叙述中不断穿插引用历史亲历者和见证者的记录和评论片断,使其内容更加丰富。本书对战争中起重要作用的人物的描述更注重真实,“虹桥事件”后,国民党政府被迫选择与日作战。而后一个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相继登场亮相,但态度决定着行动,也决定了战争的胜败。所以书中“为什么”的问题一条条地被提出、被阐释、被论证。淞沪会战于8月13日开战,开始阶段,中国军队以迅猛的动作,围攻扫荡上海市区的日本海军陆战队,战斗异常激烈,发展到逐巷逐屋争夺战,而日军则利用早就筑好的坚固工事和优势火力拼死防御。由于武器装备和地面部队与空军配合方面的原因,加之缺乏攻坚知识与经验,战斗进程却和预想的有很大出入。遗憾的是,中国军队在战斗处于优势的情况下,三次被蒋介石莫名其妙地命令停止进攻,错失战机。日军则在增援部队陆续登陆和舰船炮火的支持情况下,逐渐摆脱被动局面,并在罗店与中国军队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争夺罗店是淞沪会战至关重要的一场战斗,在军事上罗店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罗店争夺战已经由围攻上海市区的日本海军陆战队,转为了抗击登陆日军的作战行动。至此,淞沪会战进入了一个更为惨烈的阶段。战斗中,中国军队的进攻,迅猛激烈,战士们浴血奋战,顽强抗击,造成日军伤亡惨重,给了日军以料想不到的沉重打击。但是,日军在重型火炮、舰炮、坦克、飞机的支持下,对我阵地狂轰滥炸,给中国军队造成巨大的伤亡。由于中国军队武器装备与日军装备的悬殊,四次罗店争夺战最后功亏一篑。在形容罗店之战时,日军把罗店称为“血肉磨坊”。中国军队把罗店争夺战称作“一寸山河一寸血”。其中最令人费解的原因是“饿死的比战死的还多”,冯玉祥在其《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中说:“……与其说日本军队能打仗,还不如说我们是因为饿的缘故。”巨大的伤亡,力量的悬殊,淞沪会战使中国军队进入到守势阶段,战争进入了最困难的阶段。这一阶段引出了一个流传久远的英雄故事,这就是八百孤军坚守四行仓库。四行仓库的战斗,八百孤军的事迹,鼓舞着每一个中国人。日军不断向上海增援部队,火力和攻击力进一步增强,而中国军队战斗力严重削弱,付出一个师的兵力投入战斗几天仅剩三分之一兵力的代价,守势作战成了问题。而退却也成了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但由于蒋介石的迟迟未决,撤退的良机也丧失了,结果演成了一幕溃退大悲剧。因为大军撤退是比进攻还要复杂的军事行动,如仓皇后撤,怎能不乱?淞沪会战带给我们的思考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述的,其背后所隐含的种种历史细节,远不像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的简短的叙述文字那么简单。也许我们惟一能做的,就如本书封面上的文字:::“记住这场68年前发生在上海的战争,记住那些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