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目录第壹章 碑书欲有金——中国古代墓葬概述墓、陵、阙、表、碑棺、墓志、明器 第贰章 魂兮归来——中国古代的墓葬起源及其演变墓葬观念墓葬制度的演变 第叁章 幽宫象紫台——中国著名古墓剪影古墓成苍岭五陵原上灵寝盘空曲万历十五年中山靖王七百户侯南越文帝死葬北邙 第肆章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古墓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古墓建筑雕塑和壁画乐器与乐俑笔墨丹青出土文献古代科技墓中藏 第伍章 一朝盗掘坟陵破——中国古代的盗墓现象盗墓动机盗墓者防盗术历代被盗名墓略览 参考书目 书摘机关算尽:想像和实际 秘葬这法虽然有效,但难以风行,因为这不便于祭祀,并且陵墓本身是皇权的象征,也是墓主的纪念丰碑。如果由于害怕盗墓而不敢建陵,那皇家颜面何在?所以,权衡再三,决定是不可因噎废食,墓冢的修建要继续,盗墓的问题也要妥善解决。于是有了将墓移到山中、崖问、峭壁的举措,试图让盗墓者知难而退。 唐太宗的昭陵即用此法。其陵依山而建,从山下到山腰的墓门,要经由 “悬绝百仞”的栈道。陵竣工之时,栈道被拆去。然而斗胆来盗墓的人,都是些亡命之徒,昭陵再险要,到了后梁静胜军节度使温韬眼里,也如履平地。重赏下的勇夫有的是,温韬将他们使唤上几个,昭陵便一举告破。但对于太宗后的继任者,以山为陵依然在延续。当然,那时还是大唐盛世,没有人敢来太岁头上动土。一旦唐室崩塌,此法的失败,便成为定论。 那么,唐十八陵中为何独有乾陵未遭盗掘?笔记野史将之附会于风雨之功,以为乾陵天佑,故温韬不敢近之。然而,考察一下乾陵的结构,我们发现这座陵墓可说是“固若金汤”。乾陵墓室的隧道为斜坡形,方向为正南正北,长65米,宽3.9米。隧道内用石条由南向北层层砌筑,共39层,将整条隧道完全封死。石条之间通过凹凸槽彼此相嵌,并用铁棍穿连,再以熔化的铁水浇灌缝隙,使叠压的石块浑然一体。如果没有现代的爆破手段,要想靠铁锹、铁铲之类的工具盗掘乾陵,几乎是不可能的。大概这才是乾陵得以独善其身的原因。 加固墓室是另一种防盗术。乾陵将这种技术运用得炉火纯青。此前,秦始皇陵已有“下锢三泉,以铜为椁”的先例,更早期的还有魏哀王冢,也是 “以铁灌其上”,怎奈仍被刘去疾聚众“穿凿三日乃开”。除铜铁浇灌外,加固的方法还有设防盗墙、铺石板墓坑、筑砖石墓室、凿石为冢等。 再坚固的墓室也挡不住盗贼的“利”刃。铁灌其上的哀王冢一样逃不过被“开膛破肚”。所以,防盗的防得有些黔驴技穷了。墓门被攻破,只好移师墓中,布下重重机关,和敌人作最后一搏。 险期限 《史记·秦始皇本纪》:“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辙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始皇陵中,不仅装有可射杀人的机弩,还四周环绕流动的水银。如果有盗墓者闯入,或者被水银毒死,或者被机弩射死,那么秦始皇的墓室仍然可保。 对于墓中机关,小说家之流往往描述得云里雾里,神乎其神。如《聊斋志异·曹操冢》云许城外河水汹涌,只要有人人河中,就会“尸断浮出”,像被刀斧砍杀。后用水闸截断河水,发现岸边山崖处有一深洞。因平时隐在水下,故不得见。洞中赫然一座插满利刃的转轮。正是它绞杀了入水者。将转轮撤去,洞内有碑,上以汉代篆书体写明此为曹孟德(曹操)墓。 又如《酉阳杂俎》载某人带领盗众盗发古冢,先遇一浇灌过铁水的石门,以粪便泡了数日后,铁蚀而门开。“开时箭出如雨,射杀数人”,某人识得此乃机关所致,便投石墓中,将箭全部引射而出,再率众入墓。又遇一门,开之,“有木人数十,张目运剑,又伤数人”,众盗以棒还击,将木人兵器打落,见“南壁有大漆棺……棺两角忽飒飒风起,有沙进扑人面,须臾,风甚,沙出如注,遂没至膝髁”,众盗惊恐逃窜,刚出墓门,身后墓道便被沙封死。有一腿脚慢的,死在了沙中。惊魂未定的一干盗贼,以酒撒地,发誓永不盗墓。 各种机关之法,有机弩、储水、积沙、伏火、毒烟、毒气等等,诡异无比,应验如神,然而其中多有人们想像之辞。 P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