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历史时期京杭大远河的衰落及新生 清康熙、乾隆年间在大力治理运河的同时,又大治黄河,黄、淮、运一 度相安于时。及至乾隆后期,尤其是嘉庆、道光以后,疏于河工,使运河艰 涩日甚一日。咸丰三年(1853)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北徙,冲垮张秋镇运堤,挟 汶水走大清河至利津人海,安山以北运河遂涸。同治(1862-1874)年间漕粮 改以海运为主,仅十分之一仍由河运。光绪二十七年(1901),漕粮全部改折 ,漕运停办,封建政府对于运河的投入和热情锐减,运河日趋残破。 民国初年,北京至通州的通惠河,河道犹存,但缺水断航,船舶早已绝 迹。 天津至临清的南运河,因有漳、卫二河在临清注入,尚无断流之虞,虽 有淤浅,尚可通行千担以下民船。 山东境内鲁运河,黄河以北一段,先前借黄济运,泥沙大量沉积,河床 早已淤塞;黄河以南一段,水源尚较充足,但闸坝多已废圮,调剂水源已有 困难,致使半数河道淤塞,剩下的另一半仅能勉强维持小型船只通航。 江苏台儿庄至淮阴的中运河,因有沂、泗、洳诸水作为水源,可通行民 船。但夏秋之际,如遇洪水暴涨,冲毁堤岸,则航行受阻。 淮阴至扬州的里运河,所经为平原地区,湖泊广布,河网密集,水源较 为稳定,千担以下民船自可畅通无阻,吃水较浅的汽船亦可往返行驶。 长江以南的江南运河,除江苏镇江京口常受江潮冲击、浙江杭州钱塘江 岸常受海潮侵扰外,其余河段水源丰富,可以终年航行无阻。 浙东运河也始终保持着通航状态。 针对其时京杭大运河的现实和面临的种种困难,民国时期曾对运河进行 了一些局部的整治。如:河北境内,民国7年(1918)改建南运河,马厂减河 口滚水坝为减水闸。苏北地区除了多次浚深运河、修筑河堤以外,民国23年 至25年(1934-1936)期问又相继修建了邵伯船闸、高邮船闸、淮阴船闸、刘 老涧船闸。江南运河、浙东运河沿途各地方当局也多次对河道、河堤进行了 浚治。 民国24年(1935),水利工作者曾提出治理运河方案,但民国政府鉴于各 方面的原因,无力付诸于实施。 解放以后,浙江、江苏、山东等京杭大运河沿线各省,竞相对辖内各段 运河进行了整治。1958年4月,国家批准了交通部提出的整治运河工程计划 。京杭大运河从此又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