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漠化土地治理方地,通过多点、多生态类型的大量实际测量揭示了风沙运动的基本规律,明确了裸露农田和退化草原是沙尘暴沙尘的主要来源,指出保护性耕作是防止沙尘暴的重要途径。这对改变在防治沙漠化出现的“局部治理、整体恶化”和沙区贫穷被动局面,促使我国生态环境良性转化,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在土壤风蚀研究方面,通过现场考察和具体度验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面临着土壤风蚀瘠薄化的严峻状况。特别是干旱风沙区,土壤中大量营养物质被风刮走,沃土在风沙中飞扬,土地瘠薄将不堪维护,严重地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通过长期进行以秸秆覆盖和少耕免耕为中心的保护性耕作,建立了优质高产新型的有区域特色的作物生产技术体系。这为如何提高土地生产力、解决土壤风蚀和贫瘠化提供了重要参考。本书特别是在保护性耕作原理与技术上有了新的发展。通过大量实证研究,提出了保护性耕作正负效应补偿原理,进一步肯定了保护性耕作在不同生态条件下保土、保水、保肥的改善土壤生态的综合效应以及在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产量上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建立了冀西北农牧交错区、新疆南疆荒漠绿洲带、内蒙古沙漠化地区、甘肃河西走廊荒漠半荒漠地区、宁夏干旱半年干旱风沙区等不同类型区域的保护性耕作生产技术模式。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