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是吴敬梓的代表作。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定下的厄运。正如作者的挚友程晋芳在《怀人诗》中所揭求援:“外史记儒林,刻划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史传!”〈儒林外史〉开头写了两个历尽辛酸的老童生,头撞贡院号板的周进和中举发疯的范进,令人读后捧腹大笑,骨子里却隐藏着悲剧内容。作者身为士人,洞察其中奥秘,暴露其丑态格外深刻,人物刻划栩栩如生,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老残游记》是一部成功的小说。主人公老残行医游历各地的所作所为,反映了作者医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书中揭露了清末政治的腐败,而揭露“清官”的残害百姓,属中国文学作品的首创。本书语言生动流畅,对景物和心理描写精湛,为百年来评论家所称赞,有的章节还被选入语文课本。由于历史的局限,书中有一些攻击义和团和革命党人的议论,还夹杂一些宣扬迷信的内容,读者对此应予鉴别和抛弃。1903年8月,刘鹗写作的《老残游记》,首次在《绣像小说》上连载,以其独特的立意和优美的文字,使晚清小说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作为一个思想开明、勇于进取,具有富国救民热情的实业家,刘鹗的事业艰难坎坷,屡屡失败。《老残游记》是他为中国的命运也为自己的命运而痛惜,希望唤醒沉睡中的民众,补救残破的国家的“哭泣”之作。《老残游记》批判晚清社会的腐败,其视角更为独特,着重揭露所谓“清官”之罪恶和所谓“好官”的昏庸,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政治的统治支柱,可谓切中要害。《老残游记》的描写艺术从它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称赞。无论是景色描写,还是形象描刻画,无论是心理活动,还是气氛渲染,刘鹗的文笔都举重若轻,清新朴素,情境逼真,气韵生动。《官场现形记》集中地暴露了封建社会崩溃时期统治机构内部的腐朽情况。鲁迅先生说,“凡所叙述,皆迎合、钻营、朦混、罗掘、倾轧等故事,兼及士人之热心于作吏,及官吏闺中之隐情,头绪既繁,脚色复夥,其记事遂率与一人俱起,亦即与其人俱讫,若断若续,与《儒林外史》略同”。书中出现的那些官僚,昏聩糊涂,卑鄙龌龊,达到极点;他们压迫人民,剥削人民,严酷暴虐,也达到极点。但是作者并没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入的艺术概括,写作态度上也有迎合时势、哗众取宠的成分。鲁迅先生也指出:“必臆说颇多,难云实录,无自序所谓‘含蓄蕴醇’之实,殊不足望文木老人后尘。况所搜罗,又仅‘话柄’联缀此等,以成类书;官场会俩,本小异大同,汇为长编,即千篇一律。特缘时世要求,得此为快,故《官场现形记》乃骤享大名;而袭用‘现形’名目,描写他事,如商界学界女界亦接踵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晚清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中国近代小说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作者吴趼人(1866—1910),名沃尧,字茧人,后改字趼人,广东南海县人,因家住佛山镇,故自署我佛山人。出身于中落的仕宦之家。二十岁前后即到上海谋生,供职于江南制造军械局,常为报纸撰文。曾客居山东,一度又游历日本。1904年,在汉口担任美国人办的《楚报》主笔时,为抗议美帝国主义迫害华工,毅然辞职,返回上海。1906年,参与创办《月月小说》,并任主笔。次年,又主持广志小学。他长年伏案辛劳,积劳成疾,1910年以痰喘病卒于上海,年仅44岁。吴趼人是一位具有改良主义倾向的爱国知识分子。他借助小说的形式,满腔热血地抨击时政,针砭社会,唤醒国人。他在不到十年时间里,写了三十多种小说,是近代小说史上创作最多、影响极广的小说家。在今见的五百多部晚清小说中,江苏人曾朴的《孽海花》以其高出群伦的立意、大胆进步的思想、对达官名士生动的刻画和巨大的影响,成为晚清小说中当之无愧的巨擘。《孽海花》共三十五回,但其精华部分只是1905年出版的前二十回。作者通过上流社会中的达官名士的活动和言论,反映了中国自同治初年到甲午战败这三十年间,知识分子从蒙昧闭塞、自我陶醉到睁眼看世界、并进而探索强国富民之路的心路历程。这正是《孽海花》小说最值得珍视的价值。小说规模宏阔,人物众多,且大多都有原型。它以状元洪钧、妓女赛金花为主人公,涉及数百位达官名士,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孽海花》在艺术上远远高出其他晚清小说。人物有生活,有性格,笔笔有来历。小说结构工巧,文采斐然,笔触老到,显示出曾朴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