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单霁翔/1
一、工作研究
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博物馆和谐管理模式
——以吉林省文博系统为例 韩洋/2
博物馆与小康社会 杜朝运/6
社会效益是博物馆发展的首要 杨冬梅/9
新的历史条件下博物馆发展思路浅议 刘伯强/12
我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现状与拓展对策 康熙民杨仲英/16
现代博物馆管理的理念问题
——发展战略、市场营销、生产运作 徐德明/23
如何认识博物馆 肖贵洞/29
文化记忆——论博物馆的价值及功能 刘卫华/32
理念先行细节取胜——参加中法博物馆交流会有感 张介呜/35
博物馆——沟通文化的桥梁 赵卫丽/40
让历史在无声世界里回响 吴郑杞/43
试谈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利用 张寒梅/46
试论虚拟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的关系 沈允宁/52
论博物馆教育与“三贴近”的有机衔接 胡成芳/56
把握时机做好博物馆的宣教工作 王永翔/62
浅谈讲解工作的再创造 陈艳/66
关于发挥博物馆科研教育作用的几点认识 王国辉 王平/70
重析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张健平/73
讲解词编写技巧三题 刘洪/77
论加大博物馆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深化利用 赵幼强/80
博物馆、纪念馆讲解服务标准化管理初探 肖冠雄/86
互利双赢——博物馆与志愿者的互动关系 李宓/91
博物馆陈列“人性化”的创新思维 高建/96
追求中奋进
——晋城博物馆获第六届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纪实 安建峰/1 00
谁是国有博物馆的“衣食父母”——兼谈博物馆的经营问题 李文夫/103
浅谈国有博物馆自筹经费的途径 明文秀/108
博物馆产业开发的思考 陈银龙/112
如何创作有文物文献价值的影像作品 涂师平/117
博物馆的娱乐功能不容忽视 吕春华/120
一条发展的好路子——地、县级博物馆举办自然博物陈列 姜江来/125
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南通博物苑的自然藏品综述 张美英/130
重构国家政治整合功能的明孝陵 盘福东/134
贵州省生态博物馆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李嘉琪/139
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试谈地方博物馆的发展方向 卜英姿/146
公众眼里的博物馆——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调研报告 常雯岚/150
设计科学的问卷提高调查的真实性
——博物馆观众调查问卷设计上的几点经验 金和天/159
把握两个互动,实现行业博物馆的发展 龚丹/164
开展博物馆公共关系活动在我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陈晓莉/169
二、观感随想
母亲和我的博物馆情愫 邹翰林/174
碑林断想 柴福善/177
关于百年 王子和/180
圣地南通 张礼智/182
参观立陶宛国家博物馆 黄陵渝/186
参观河南博物院 许志勇/188
心祭——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感 桑世波/192
这里的陶瓷静悄悄 杜凯英/194
济南广智院 钟蓓/196
柳侯祠听雨 李 刚/199
阳春三月游县衙 刘会/201
走进博物馆 张靖/203
走进花明楼 孙中华/206
博物馆圆了我的年画梦——参观武强年画博物馆散记 刘金英/208
七月·博物馆——观北京艺术博物馆有感 卫家春/211
启蒙开智博物院心香一瓣寄故宫 袁永明/213
精神殿堂 李红进/215
文博之恋 沈文/218
博物馆抒怀 汪培梓/21 9
心赏博物馆 张蕊/222
感谢博物馆 胡海棠/225
美的断层——参观博物馆有感 刘晓燕/227
《清明上河图》,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金凡/228
陶冶我们的心灵为博物馆事业贡献青春 田双印 王延敏/231
我为博物馆鼓与呼 徐延平/233
博物馆是我施教的乐园 崔晋/237
圆梦博物馆 文竹/240
八千昼夜一场梦 文先国/242
给“我与博物馆” 杨丽峰/245
三、回忆展望
走进博物馆的老一辈革命家们
——忆毛泽东等同志参观安徽省博物馆 朱世力/247
博物馆送我一件“宝” 田静/253
英气常留玉垒关——张伯驹先生与吉林省博物馆 唐小轩/257
一次参观后 终生长相忆 郭长海/261
人去二十载功记千秋史——纪念宋振庭部长逝世二十周年 闫立群/263
张謇——中国博物馆管理的开拓者 孙竹君/267
鞠躬尽瘁的文博工作者——纪念王仁波先生 马志祥/270
我与博物馆的不解情缘 宋惕冰/275
那年那人那事 党立科278
一位传统文化的守护神
——记洛南县文博事业的奠基人卫迪誉 刘淑芳/281
我的文博工作二十年 吴东海/285
走过百年 黄振平/291
草原寻梦——我与内蒙古博物馆 王大方/293
难以割舍的文博情结 刘玉文/295
我为博物馆奉献青春 徐龙梅/298
结缘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管晓锐/302
公众呼吁出来的船博物馆 于金良/306
关于构建铁路大博物馆的设想 杨玲/310
遥想“中国现代石器博物馆” 王先胜/313
机遇·钻研·成果
——安徽省博物馆创建历程与工作实践的回忆 吴兴汉/316
博物馆:我激情燃烧的地方 张艳华/320
后记 /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