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B巴斯德(LouisPasteur,1822~1895)法国近代著名微生物学家、化学家。1822年12月27日生于法国多耳,1895年9月23日逝世。巴斯德以研究甾体化学、发酵学和细菌学著称于世,对蚕微粒子病研究作出卓越贡献。1845年法国沃克吕兹省发生蚕微粒子病,并蔓延到邻省,以后5、6年延及全国,使法国产茧量锐减。1865年巴斯德奉农业部长的委任前往亚来进行研究,历时5年,查明了微粒子病的病原,了解到母体传染的途径,发明了袋式采种法,淘汰染病母蛾产卵,取得了预防微粒子病发生的显著效果,挽救了法国的蚕业。1870年著《蚕病的研究》记述法国、意大利的蚕病史,是有关微粒子病和软化病研究的名著。巴斯德袋式采种原理,至今仍为许多国家所采用。(蒋猷龙)巴西蚕业(SericultureinBrazil)自1920年起,意大利和日本移民相继在巴西发展蚕业,至1928年产茧量为192吨,1938年产茧量增至403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生丝出口顺利,蚕业发展迅速。1946年蚕茧产量增至6,000吨,生丝产量达600多吨。战后,由于丝价暴跌,致使巴西蚕农毁桑,丝厂倒闭,1948年产茧量不到500吨。后因日本生丝从出口逆转为进口,日本侨民和日本一些蚕丝企业又开始在巴西投资发展蚕业,到1953年产茧量回升到2,501吨。50~60年代期间,巴西年产茧量大致在1,023~1,500吨之间。1970年,巴西桑园面积为11,021公顷,蚕农1400户,每户平均产茧量为1.48吨:每10公亩桑园的产茧量为19千克;年产茧量为2,650吨,产丝量为342吨。1979年,桑园面积扩大到4万公顷,总产茧量为8,700吨,生丝产量为1,146吨,蚕农3,000多户。1981年产茧量为8,547吨,生丝产量1,330吨。蚕丝消费以国内为主,生丝出口量只占总产丝量的12~13%。巴西蚕区主要在圣保罗州、巴拉那州。马托格罗索州、米纳斯吉拉斯州、戈亚斯州,直辖联邦区等地也有蚕业生产。蚕区一般分布在南纬15~25°地带,以靠近南回归线地区为主。巴西蚕区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全年温暖,1月份平均气温为20~25℃,7月份平均气温也在20℃左右,年降雨量为1,000~2,000毫米。巴西养蚕年度从9月份开始第一次饲养,到次年6月结束,共养蚕7~8次。巴西原有桑品种为“卡拉普列查”及其选拔出来的变种“三浦”。插条繁殖是巴西桑的特点,插条后一个月发芽,三个月可长高1米左右,经8~10个月可首次采叶。植桑行株距为2.8~3.0×0.8~1.0米,适于田间机械操作。单位面积的桑叶产量一般很低。蚕种由制丝公司供应“转青卵”(孵化前一日的蚕卵)。蚕农进行小蚕共育,大蚕实行条桑育,一日给桑3~4次。巴西现有丝厂两家,有自动缫丝机12套,其他缫丝机200台。(刘仕贤)白僵病(Whitemuscardine)一种最常见的真菌寄生性蚕病,由白僵菌经皮侵入蚕体而引起。本病因病蚕尸体干涸硬化并被覆白色分生孢子而得名。白僵病分布很广,特别是在温暖多湿的地区发生很普遍,无论春蚕和夏秋各蚕期,都能引起为害。中国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白僵蚕,味咸”的记载。宋代《陈旉农书·蚕桑叙》(1149年)中,有“……伤冷风即黑白红僵”的记述。1835年,意大利植物学家巴希(AgottinoBassi)用实验证明白僵病是由一种真菌寄生而引起的传染性蚕病。50年代前后,中国、日本等蚕丝生产国试验推广了漂白粉防僵粉、西力生防僵粉和赛力散防僵粉等药剂,有效地控制了白僵病的危害。病原白僵菌属丛梗孢科白僵菌属,学名为Beauveriabassiana(Balsamo)Vuillemin,曾用名为Botrytisbassiana。白僵菌的生长发育周期分为分生孢子、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3个阶段。繁殖体为分生孢子,无色,呈球形或卵圆形,长宽约为2.5~4.5×2.3~4.0微米,分生孢子聚集时呈白色。分生孢子发芽,侵入蚕体内后即生长发育成营养菌丝。营养菌丝为丝状,宽2.3~3.6微米,具隔膜,能产生分枝。营养菌丝在生长过程中,能在菌丝的顶端或侧旁形成卵圆形的短菌丝(圆筒形孢子)。短菌丝长宽为5.6~16.8×2.8~3.08微米,浮游于血液中。不久,短菌丝一端或两端伸长成营养菌丝,同时还能在新的菌丝上再形成新的短菌丝,并随血液循环扩展到全身各组织(图1)。蚕死亡后,菌丝在各组织内旺盛生长,其中尤以脂肪组织、马氏管、丝腺、神经球和肌肉组织等更为旺盛,而在消化管内侵入生长较少。经1~2日,体内营养菌丝穿出体外而成气生菌丝。气生菌丝也具隔膜,能分枝生长。气生菌丝上单生或簇生出许多分生孢子梗,大多与气生菌丝成对称的直角分叉。分生孢子梗瓶形,基部大,端部小,顶端细小处呈锯齿形弯曲,每一弯曲处延伸为一极短的小梗,在小梗上着生分生孢子,成熟后为葡萄状串聚积在气生菌丝上(图1)。白僵菌在生长过程中能分泌毒素,这种毒素属环状多肽类化合物,已发现有数种,其中白僵菌素11对蚕的毒性较大,它是一种环状四肽。4龄蚕的人工合成饲料中含4~8ppm白僵菌素Ⅱ即可使蚕致死。这些毒素具有与阳离子络合的作用,会使蚕体组织的阴离子浓度产生明显的改变,这是导致蚕迅速死亡的原因之一。除产生毒素外,还能在病蚕的血液中镜检到八面体的草酸钙结晶。在各种硬化病菌中,白僵菌对蚕的致病力最强,病势也最急。白僵菌分生孢子在室外日光照不到的地方或土中,约可生存5个月至1年;10℃以下低温中,能生存3年;一20℃的低温中可达4年之久。直射日光(32~33℃)下,5小时可使其失去致病力。对消毒药剂的抵抗力,与曲霉菌相比要弱得多,1~3%甲醛溶液浸渍10分钟、0.2%有效氯漂白粉溶液浸渍5分钟、0.1%升汞溶液浸渍2分钟、70%酒精浸渍1分钟均能使其灭活。传染白僵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是经体壁接触传染,其次是创伤传染。覆盖于白僵病蚕尸体上的分生孢子,极易脱落,且质轻量多,随风飞散。当孢子带进蚕座并附着于蚕的体壁后,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约经6~8小时即开始发芽,孢子膨大,然后长出1~2根发芽管。发芽管能分泌蛋白分解酶、脂肪分解酶和几丁质分解酶。通过3种酶的共同作用将寄生处体壁分解,然后再借助发芽管伸长、生长的机械压力穿过体壁,侵入体内寄生(图2)。白僵菌分生孢子发芽、发育的适温为24~28℃,5℃以下或33℃以上都不能发芽、发育。在适宜的温度下,白僵菌的发芽必须在相对湿度75%以上。湿度愈高,发芽率愈高。养蚕生产中,蚕座内的温湿度十分适合白僵菌的发芽发育。白僵菌分生孢子被蚕食下,因分生孢子在蚕的消化液内不能发芽,随粪排出体外,不会使蚕致病。5龄后期感染,常在营茧后乃至化蛹后死去。死于茧中的幼虫或蛹,由于上蔟环境干燥,体内含水率较低以及体表硬化等原因,尸体硬化后明显干瘪缩小,所结的茧又干又轻。病症蚕感染白僵病初期,外观与健康蚕无异。在病死前一日,体表出现很多油浸状病斑或暗褐色病斑。病斑出现部位不定,形状不规则,这种病斑的出现是由于菌的侵入引起几丁质外皮变性所致。当感染菌量少时,病斑的出现也随之减少乃至完全不显现病斑(图3)。不久患病蚕食欲急剧丧失,有的还伴有下痢和吐液,蚕即濒于死亡。这时,若取血液用显微镜检查,即能看到很多芽生孢子,血液也稍混浊。蚕感染白僵病后,约经3~7日死去,小蚕死得快,大蚕死得较慢;起蚕感染得快,中盛食期感染得慢;侵入的病原菌多的时候快,少的时候慢。若在5龄期感染,常至5龄末期乃至蔟中、茧中病死。病蚕尸体由于寄生菌的发育而逐渐硬化,经1~2日后,长出菌丝和分生孢子,如继续自然放置一定时间,会从体内析出很多针状结晶物。本书前言前言《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是一部荟萃中外古今农业科学知识的大型工具书。中国农业历史悠久,农业科学知识的积累源远流长。中国历代刊行的许多农学著作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农业百科全书,至今为国内外学者所珍视。到了现代,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业科学已发展成为多学科构成的综合体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编纂出版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把农业各学科的知识准确而简明地提供给读者,是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共同愿望。中国农业经济已在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是广泛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以加速农业的全面发展。为了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加速发展农业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培养众多的农业科学技术人材,向广大农民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需要根据现代农业科学原理,整理历代农学遗产、总结农业生产实践经验;需要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编撰出版一部全面而扼要地介绍人类现有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大型工具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迫切需要。1980年初,国家农业委员会决定编撰出版《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开始进行筹备工作;1981年6月成立了编撰出版领导小组和总编辑委员会,负责领导和指导编撰出版工作,并责成农业出版社设立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从事具体工作。1982年,国家农业委员会撤销后,全书编撰出版工作由农牧渔业部主管,与林业部、水利电力部、机械工业部、国家气象局等有关部局协作,保证了工作的顺利进行。编撰《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农业各学科的知识体系为基础,组织农业科学界和有关部门的专业工作者进行撰稿、审稿;发扬学术民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讲求书稿质量,贯彻百科体例,使其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以汇总农、林、牧、渔各业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知识为基本内容,在概述基础理论的同时,重视应用技术的介绍,具有一定的专业深度和实用性。它的主要读者是农业科学技术工作者、农业大专院校师生、具有高中或相当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农业干部和农民。这部专业性百科全书,以条目的形式介绍知识和提供相应的资料,每个条目是一个独立的知识主题;不仅具有一般工具书检索方便、查阅容易的特点,而且由浅入深地介绍知识,有助于读者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探索。《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以农业各学科的知识体系为基础设卷,计划出30卷左右,按分卷陆续出版;标示卷名,不列卷次,同一学科或专业设两卷以上者,则注明上、中、下。采取这种设卷方式,便于读者按需要购买,也便于分卷编撰出版。《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的编撰出版,是中国农业科学事业的一项基本建设。在编撰过程中,得到有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及生产部门的大力支持,并得到国家有关领导部门和有关学会的热情关怀、指导,在此谨致诚挚的谢意。编撰这样大型的专业百科全书,我们缺乏经验,书中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订。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198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