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前言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小麦的起源
一、小麦的分类与进化
二、小麦栽培起源
第二节国内、外小麦生产概况
第三节小麦生产周期与生育时期划分
一、全国各地小麦生产周期与类型
二、小麦一生生育时期的划分
第四节小麦生产中品种、环境、技术之间的关系
一、品种、环境与技术
二、由品种、环境、技术交织构成的栽培理论体系
第五节小麦单产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小麦单产发展阶段的划分
二、不同阶段发展小麦生产的主攻方向
第六节20世纪我国小麦栽培技术的发展
一、以总结群众经验为主的时期
二、为栽培理论研究奠定基础的时期
三、栽培研究进展较快、高产典型频频出现的时期
四、栽培研究横向扩展的主要时期
五、栽培研究继续向纵深发展的时期
第二章小麦高产需要的品种
第一节小麦良种在增产中的作用
第二节小麦品种对环境的适应
一、小麦品种气候生态分析
二、小麦品种抗逆性分析
三、小麦品种适应能力的综合表现
四、依据《中国小麦气候生态区划》特点因地制宜选用良种
第三节小麦品种的生产能力
一、对小麦品种生产能力的剖析
二、品种生产能力的不同层次
三、高产、超高产品种应具备的生产能力
第四节高产、超高产品种的主要性状分析
一、成穗类型与产量结构
二、株型结构性状
三、其他性状
第五节用高产栽培技术筛选高产良种
一、小麦高产品种的栽培筛选方法
二、烟台市经栽培筛选确定的小麦正高产品种
第三章小麦高产需要的环境条件
第一节气象条件
一、气象资源及生产潜力分析
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三、主要灾害性天气及防御措施
四、烟台市两年高产示范气象条件分析
第二节土壤条件
一、小麦适宜的土壤
二、土壤改良的相关措施与效果
三、小麦产量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
四、烟台市小麦高产示范田土壤养分实况
第三节肥水条件
一、高产小麦对水分的需求
二、高产小麦对养分的需求
三、烟台市小麦高产示范田供水、供肥实况
第四节生物因子
一、对小麦有害的生物类群
二、对小麦有益的生物类群
第一节小麦的光合生产
一、光合过程
二、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
第二节光合性能及不同阶段光合生产任务
一、小麦的光合性能浅析
二、小麦生产不同阶段光合生产任务
第三节高产麦田光合生产特点
一、从光合生产角度看小麦增产途径
二、烟台市小麦高产示范田光合生产特点
第五章群体结构建成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群体和群体结构
一、群体的基本概念
二、群体结构层次划分
三、群体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二节“1层结构期”群体奠基过程
一、种子发芽与出苗
二、初生根系奠基
第三节“2层结构期”群体发展规律
一、分蘖发生规律
二、叶片分化、形成规律及前期叶层建设
三、前期根层建设与茎层发育
四、幼穗分化规律
第四节“3层结构期”群体发展规律
一、茎层建设的基本规律
二、中期叶层建设与第三阶段幼穗分化
三、分荣成穗规律
四、中期根层建设及全期根层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五节“4层结构期”群体发展与保持
一、后期穗层建设――籽粒建成与灌浆规律
二、叶片衰老过程及后期叶层保持
三、后期根层、茎层的维护与保持
第六节器官同伸与层间协调规律
一、营养器官的同伸规律
二、幼穗分化与外部形态的对应关系
三、根层与冠层(地上部)的协调关系
第七节高产麦田的群体结构
一、合理群体结构的主要特征
二、建造合理群体结构的基本途径
三、烟台市小麦高产示范田建造群体结构实况
第六章经济产量形成与源一库平衡
第一节源库理论的研究与应用
一、源、库、流的基本概念
二、经济产量形成期源、库、流测算
第二节小麦经济产量形成的基本模式
第三节高产麦田形成经济产量的源一库平衡
一、从源一库平衡看小麦增产途径
二、烟台市小麦高产示范田的源一库平衡
第七章栽培技术调控效应分析
第一节播期及有关因素的综合效应
一、在多因素配合下播期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二、播期与基本苗的合理配合
三、不同播期的多因素综合效应分析
第二节肥水运筹的调控效应
一、肥水运筹对群体及个体地上器官的综合效应
二、肥水运筹对“分蘖优势”或“主茎优势”的影响
三、肥水运筹对根层和冠层的综合影响
第三节化控技术的调控效应
一、植物生长物质及其对小麦生长发育的调节机制
二、常用生长调节剂和外源激素的调控效应
三、应用化控技术必须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土壤耕作的基本效应
一、土壤耕作的生态学效应
二、部分耕作措施的生物学效应
第五节地膜覆盖的基本效应
一、地膜覆盖的生态学效应
二、地膜覆盖的生物学效应
第八章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及超高产栽培研究
第一节次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形成
一、小麦高产途径的演变
二、小麦高产多途径理论与次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三、次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实践验证
第二节正高产水平分段决策体系的建立
一、小麦高产新途径的探索与形成
二、建成稳产600kg的分段决策体系
三、烟台市应用正高产水平分段决策体系初见成效
第三节亩产700kg超高产栽培研究现状与展望
一、对亩产700kg的初步探讨
二、小麦超高产栽培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