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共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魏书》由“纪”、“传”两部分组成,纪包括《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三少帝纪》四篇,传以《后妃传》居首。《蜀书》和《吴书》只有传而无纪,传在顺序排列上,犹如一部独立的纪传体史作,居首的是两国君主的传记,以及与蜀、吴有承袭关系的人物传记。《蜀书》把刘焉、刘璋传放在最前面,其后便是《先主传》、《后主传》,再接以《二主妃子传》。《吴书》以孙坚、孙生二人传记居前,后面便是《吴主传》、《三嗣主传》。与《魏书》、《蜀书》不同的是,《吴书》于诸君传记之后,没有以后妃传相接,而是排列了一篇一般人物的传记,然后才是《妃嫔传》。就一般的纪传体史书通例,妃嫔传大多数安排在帝王专篇之后。有志、表的,排除志、表,也与帝王专篇衔接。这是封建时代等级制度和伦理纲常的真实反映,《吴书》中《刀嫔传》的这种编排方法是特殊的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