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属于所有人的,我们所需要的只是给它一点时间而已。有时候我们会在匆匆一瞥之后就说,我们不喜欢我们看到的东西。但是艺术家是花了时间去创作它们的,我们也应花时间去看。我们须得让这些作品感动我们,把我们从自己的先入为主的观念中解脱出来,进入一个他人的世界,除了需要时间,它还需要谦逊而开放的心态:它所不需要的是说教。”1992年春天,温迪·贝克特嬷嬷暂时离开了她离群索居的诺福克修道院,随旅行队去参观了英国六座城市的艺术收藏。她由衷地希望和别人一起分享来自她面对面地观看画作时的欢喜与快乐,而以前她只能看到这些画作的复制品而已。其余的则是艺术史方面的知识。每一个跟随温迪嬷嬷做电视节目中的艺术旅行(她曾去过以下城市:利特浦、剑桥、牛津、威尔顿豪斯、伯明翰和爱丁堡)的人,都大开眼界,而他们过去对世界上一些最为优美的画作所形成的先入之见,此时则受到了来自温迪嬷嬷富有个性的阐释和强有力的挑战。温迪嬷嬷在20世纪的艺术家斯坦利·斯潘塞的作品中发现了尖酸而不失幽默的气质;塞尚画中的粗犷激情,让位给了一种难言的平静与秩序;保罗·乌切洛令她着迷的是他对透视法的运用;凡·戴克和鲁本斯则提供了一种模棱两可的美;而在苏格兰画家阿伦·拉姆齐那里,温迪嬷嬷找到了一位天才的肖像画家。温迪·贝克特嬷嬷1930年出生于约翰内斯堡,孩提时有五年是在艾丁堡度过的。16岁时离开南非到英国,加入圣母院修女团,见习期结束之后,她被送到牛津的圣安尼学院,在那里她获得了英语学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1954年,温迪嬷嬷回到南非任教,后来,在威特沃特斯大学作讲座。1970年她返回英国,在诺福克的卡默莱特修道院过着闭门隐修的冥思生活。虽然温迪嬷嬷比重都是艺术的爱好者,但直到1980年她才致力于艺术赏鉴这一专题。她定期为《现代画家》、《皇家学院杂志》和《阿波罗》之类的艺术杂志撰稿,而且也为一些全国性报纸,比如《卫报》、《独立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等的艺术版面写文章。之前她已出版的图书有《当代女艺术家》(弗莱顿,1986年)、《艺术与圣人》(雷德图书公司,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