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对“传统”与“现代”问题进行思考变得日益迫切和重要。然而,我国学界长期以来存在一个误区是,将“传统”在某种意义上看作一个凝固的、一成不变的事物,并将其与“现代”简单地对立起来。这种“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又理所当然地与“东方/西方”的文化对立相联系。这实际上是还是一种潜意识的“东风压倒西风”的思维方式。从现代的观点看,“传统”其实应该是一个不断得到阐释的过程。西批评理论在这方面带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或许可以开拓我们对于文化身份和文化“传统”的思考。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化的认识、福柯关于“知识”与“权力”的论述、以及西方文学理论有关“经典”(canon)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的观点等都可以帮助我们以发展的、批判的眼光,来重新审读我们的文化“传统”。对“传统”的再解读不但可以破除“东风压倒西风”的意识形态,而且也是对“五四”式反传统和近现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新思考。宋耕博士主编的这本论文集,正是这方面的一个有益和重要的尝试。这本论文集的作者当中,有的是我教过的学生,有的是我熟识的中青年学者。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都具有中国文化的背景,有较为扎实的国学基础,又大多在欧美留学,接受了西方汉学或批评理论的系统训练。因此他们的研究就成为“国学”与“汉学”“自我”与“他者”之间的一个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他们对于“传统”和再解读,是从跨文化阅读这样一个角度进行的,因此往往可以发现许多在单一本土文化中难以被发现的文本的潜在意义和价值。而这样的发现,对于我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好地认识自身、认识他都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本集子中还有几篇文章是西方汉学家研究成果的中译。翻译本身其实就是一个跨文化对话的过程,文化对话的过程。而将西方汉学家用英文写的有关中国文学、文化的论文“还原”为中文,将其介绍给中文读者,在我看来是一件很有意义、也很有意思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双重的跨文化对话。正是由于以上的原因,这本论文集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有很多新的阐释、新的思路都是值得关注的,例如伍晓月对《中庸》“天命之谓性”的现代解读、坦伯灵对杜甫和但丁的横向比较、伊维德有关现存元杂剧版本与意识形态关系的研究、宋耕从性别与意识形态角度对《西厢记》“爱情”话语的解构、李海燕对《红楼梦》中“情”与自我身份建构的分析以及雷金庆、李木兰有关“文”、“武”话语与中国文化中男性建构的理论总结等等。相信对于中国文学、文化以及比较文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这本书中有所获益。在文化、知识和思想多元共存的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如何对传统文化做出具有现代意义的解释,使千百年来不断增加新内容的文化传统,在奔腾的、生生不息的现实生活中成为连续不断的传承,成为一种精神的走向?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发掘、开拓。而只有从跨文化的角度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这本书是一个很的开端。???序“传”-“统”——导言读者与文本历史、阅读与批评理论中国古代意象观与西方现代主义古代中国的世界能够告诉我们什么?——解读《周易》、《论语》、《左传》的意象系统命:天命、命运、生命——重读《中庸》的“天命之谓性”中国国教阅读杜甫,阅读但丁我们读到的是“元”杂剧吗?——杂剧在明代宫廷的嬗变重读《西厢记》——解构“爱情”话语传统儒家文人价值观的颠覆性叙述——论才子佳人小说结局的设置从徐渭的剧作解读妇女观侯话《西游》/后话《西游》《红楼梦》中的“情”与自我建构对立与趋同:桐城文派的现代解读文武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男性建构作者、译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