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汉字只要与牛配伍的,不是有那么点牛劲,就是有那么些牛的精神,否则就是一头货真价实的牛。“牦牛”、“牯”、“犊”、“犀”、“犋”等字指不同种类的牛。“牧”指放牛之地;“犁”指牛耕地的器物;“牺牲”古意为以牛充当的祭品;脾气倔如牛称“犟”;牛角称为“犄”、“牿”等也都是与牛沾亲带故的本家。牛在十二生肖中,是体积比较大的,与老鼠正成对比。所以人们在生活中以“鼠”喻小或少,以“牛”寓多或大。如大材小用为“牛刀小试”;“牛目、牛嘴、牛脚”形容人体某些部位粗大不雅;古人以生蒲作画,以牛拉车载书,所以有“汗牛充栋”的故事。柳宗元文:“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出汗牛马。”后人遂把书籍多称为“汗牛充栋”。牛的胃有四个囊,食下胃后能反刍,食量很大,民间讥笑人食量大者为“牛肚”;称人善饮为“牛饮”;脾气大者称之“牛脾气”;称制止发脾气或遏止说谎者为“扯牛鼻”;称人行动迟缓如牛为“牛步迟迟”;称夸耀不实者为“吹牛”或“吹牛皮”;今称企图投机取巧的不法分子为“黄牛”;凡事两情不符者为“牛头不对马嘴”;“泥牛入海”指代一去无返;报恩于人宁“做牛做马”,即做牛马为人耕作驮行之意。此外,“归马放牛”比喻战事结束,士兵解甲归田,永息兵弋。“九牛一毛”言极多数量中的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