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话不必丑说每个人都爱听顺耳动听的话,可是我们在沟通中不可能一味说好话,有时候必须把丑话说在前面才能起到保护自己利益的作用。那么,怎样让对方又能接受,又能把该说的都说到位呢?这就要讲求一下说话的技巧了。有一家专门卖粥的粥店,最近因为生意兴隆而扩大规模,新招了不少服务员。店主在招聘时曾告诫新服务员们:“我们的粥很便宜,你们要让所有来这里喝粥的人都买我们的茶鸡蛋。这样我们的生意才不会赔本。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就说明你们不够做一个服务员的资格,过完一个月的试用期后就得走人。”小张觉得这个问题很好办,不就是问一句吗?于是每次她在接待客人的时候都会问上一句:“加不加鸡蛋?”有的客人很顺利地就加了,而有的客人则不会要。这时小张就会告诉他们:“这里不点茶鸡蛋的话就不能喝粥。这是我们的规定。”客人当然不会理解这样的规定,结果有的人抬起腿来出了店门,而有的坏脾气客人则干脆吵闹起来,急性子的小张总是与人家分毫不让,每次都要老板出面才能收场。相比小张,小刘的方法则很巧妙。每次客人来的时候,她都会笑脸相迎,给客人盛好一碗粥后问:“您加几个鸡蛋?一个还是两个?”这样一来,喜欢吃鸡蛋的客人就会要两个,而不喜欢吃的也会出于惯性要上一个。于是小刘每次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一个月的试用期过去了。不懂得如何和客人沟通的小张,因为给店里惹了太多麻烦而被店主开除了。而聪明的小刘则被直接提升为领班,薪水也远远高于一起进来的其他服务生。与人沟通一定要先学会说话。把那些赞美别人的话说漂亮不难,把一些丑话也说漂亮才是真的不简单。小张因为不懂说话的要领而失去了工作,而小刘则只用了一点小智慧就直接升为了领班。善表达与不善表达所得的结果差异就是这样明显。我们在与人打交道时,逢迎别人是正常的,这样才能使沟通时的气氛友好活跃,但在关键时刻也难免要讲一些“丑话”来树立原则或者维护自己利益,否则整个沟通就失去了意义。不过说丑话是个让很多人都感到头疼的问题,因为如果实话实说,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气氛很容易就被这一两句话搞砸,闹不好还有可能前功尽弃。而如果丑话不说,则有可能又让自己吃哑巴亏。我们既不能一味逢迎别人,也不能自己搬砖砸自己的脚,那就需要在说话方式上面多下功夫,给丑话镶个金边。所以,当我们谈到涉及原则或利益问题的话题时,一定要做到态度要好、嘴要巧。对于沟通者来说,双方之间都存在着“取”与“予”的矛盾。有的人非常合作,能理解我们的难处,而有的人则没有那么大度,这时候我们就要发挥语言的作用来引导他走向合作。巧说话,嘴“甜”一点,首先要讲究礼貌,在语言上多寻求双方的共同点,以便拉近心理距离,然后要争取控制整个谈话的节奏,引起别人的共鸣,使他放松警惕的心理,接下来再态度友善地委婉提出自己的要求,这样对方其实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我们布置的思维网络之中,如果现在我们收紧话题,他自然而然就会顺着我们的意思来。可能那些很难办到的事情,就能这样轻松顺利地完成了。在今天日益复杂的商业环境里,为了达成既定的目标,我们必须学会以积极的方式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语言表达与说话方式,虽然只是一项基本能力,却对我们能否建立牢固的交际关系,乃至能否获得事业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身份如何,好口才、会说话必然能为我们增添表现值。学会把丑话变成好话,学会让忠言也不逆耳,是我们获得他人好感、为自己建构稳固人脉并带来实惠的一条黄金法则。不过,在对方表现得不可理喻、胡搅蛮缠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本着丑话丑说的原则,把自己的观点、立场和条件以坚定的态度严肃地公布出来,并告之如不接受他们将会有怎样的后果。有时候,有些人必须采取硬制硬的态度才能使其认识到我们的实力和威严,以宽容平和的姿态对待他们只会让他们认为我们软弱可欺,从而变本加厉。沟通虽然要本着维持和谐友好的氛围进行,但也要有个别人个别对待的准备。有时,丑话直说在某些特殊场合下,会起到比客气婉转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