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画画,为别人设计”,意即,画画基本是对应自己(作者)的内心,设计则相反,基本是对应于他人的需求,由于此而使设计从里至外凸显着“服务”,的属性,而服务当然就非随心所欲,总有这样那样的限定。设计基础教育如果总谈“打破框框,大胆想像”而无视“限定”的话,那肯定是行不通的基础和无法对应设计的基础。本书中对教学过程的实录,充满着关于限定的内容:例如教师对课题的要求中体现着明确的“限定”条款;学生在处理课题的方式与程序中体现着对“限定”,的遵循和利用;在对媒介(材料和语言)的选择与转换过程中或艰难或灵巧地顺应相关造形与构造之逻辑,亦体现着对“限定”的敬畏与转义……再具体解读被“实录”的课题,例如《疾走罗拉》不难看到,才进入一年级的学生们,之所以能够掌握诸如计算“快跑的步数”并将步数作数理的分解与重构,同时借助特定材质及其对应的加工方法,靠转换后的介质重新还原有关“快跑”的概念,以使其先前附着于电影样式的视觉虚拟形象,彻底并丝丝入扣地转义为空间构造的样式,制造出不仅看得见而且摸得着,然而仍保留“虚拟”的实体形象等一整套看似完整和严密的手段及语法,靠的不是老师的手把手传授,委实是受惠于本段落开始的那一关键词——限定,循着“限定”,锤炼着设计人该有的气质、办法和下意识。“创新”不应具阶段性,故不应独属“专业设计”,它应贯穿于包含基础训练在内的整个设计教育的始终;“创新”本身不应仅附着于某一设计(项目)的一个部分或阶段,而应体现于:发现与处理问题,对应及平衡媒介,支持并开发功能……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创新还应体现在处理问题、应变能力等方面。因此,设计的创新尤其应呈现为整个过程的“持续创新”和“不间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