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和聂耳情深艾思奇在一中组织话剧团演出时,就请聂耳的乐队在开演前演奏音乐,演奏的曲子是中国民乐,如“梅花三再”、“小桃红”、“悲秋”等等,这些演奏烘托和活跃了剧场的气氛。共同的音乐爱好聂耳,原名聂守信,云南玉溪人,家道清贫。1912年生,比艾思奇小两岁。1925年到1928年间,聂耳先后就读于昆明的第一联合中学和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高级部。他自小就酷爱音乐,在上小学时,就跟一位木匠师父学吹笛,以后又向邻居的小学音乐教师张瘐候学拉二胡、弹三弦和月琴等。上中学时,就组织了一个小乐队,他自己演奏多种乐器之外,又担任乐队指挥。在中学还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会长。在社会活动中,艾思奇和聂耳相识,逐渐成为莫逆之交。艾思奇也喜爱音乐,鼓励聂耳在自己爱好的方向钻下去。他知道聂耳家贫困,为了支持聂耳,艾思奇把自己的压岁钱买了一支笛子送给聂耳。艾思奇的叔父李日荃家里有手风琴,他带聂耳到叔父家学练手风琴。在课余时间,艾思奇和聂耳常凑在一起,打球、游泳、演出,一起活动。聂耳还常邀艾思奇等一些爱好音乐的同学,到家里举行小音乐会,演奏的曲目有《昭君出塞》、《苏武牧羊》等古曲。对聂耳的启发艾思奇见聂耳也很喜欢读书,常借给他一些当时流行的书刊,如《学生杂志》、《东方杂志》、《小说世界》、《世界周刊》,鲁迅的《呐喊》、《彷徨》、《野草》等等,艾思奇有时向他讲些马克思主义的初步道理,也向他灌输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想。有一次,艾思奇很认真地对聂耳说:“我建议你搞点能振奋人心的乐曲,要自己动手作曲,不要老当吹鼓手。”这些话对聂耳有很大的震动和启发。艾思奇于1928年第一次从日本回昆明时,还给聂耳提供了一些书籍,其中有些是世界音乐家传记,同时,给聂耳带来了《国际歌》、《马赛曲》、《伏尔加船夫曲》等著名乐章,经艾思奇从日文转译为中文,由聂耳教唱。这些激动人心的歌曲,迅速在朋友中传唱,在昆明流传。在上海时的交往后来,聂耳到了上海,艾思奇也在上海。聂耳的叔父郑易里,是艾思奇的留日同学和朋友,通过郑易里,他们在上海建立了联系,他们常常互相交流思想和信息,互相鼓励。聂耳在上海时,异常勤奋。为了创作《大路歌》,他成天成夜在外滩码头工人中体验生活。他租住霞飞路附近的小楼上,下班后就作曲或练提琴和钢琴。在明月歌舞团和联华影业公司工作,每月微薄的收入,支付房租和钢琴租费后,所剩无几,生活困难。艾思奇对聂耳的经济时有帮助。聂耳创作了《大路歌》、《义勇军进行曲》等许多振奋人心的革命歌曲,艾思奇十分高兴。常常哼着聂耳创作的曲子。聂耳不幸在异邦遇难,噩耗传来,艾思奇极为悲痛,他特意在聂耳遗像边拍照,以致悼念。解放后,艾思奇还常向我们讲起聂耳,但从不讲他和聂耳有过交往的友谊,只是表示对他的英年早逝,深为惋惜。一谈起聂耳,痛惜之情,溢于言表。